“……”赵祯让他问得语塞,过半天道:“你也是一个好臣子,朕知道啦。但朕想到一件事,史上却有一个很小的状元。”

“臣不知。”阎应文有些迷茫,若郑家子中了状元,不是岁数最小的进士,可按理说应当是岁数最小的状元。

“朕查过,唐朝才子贾至也是十七岁就中了状元。”

这种心态也很古怪,早一年中状元迟一年中状元对于十几岁的少年人来说,有何区别?但宋朝对此很重视,大约没有体育记录可供打破,于是科举记录被打破也是一件关心的事。

阎文应说道:“贾至没有连中三元。”

“唐朝何来三元之说?”连宋朝开国之初也只是两级考,三级考是后来完善起来的。

“贾至能与郑省元相比?”

“倒也是。”赵祯笑了笑,贾至是一个才子,吏治似也不是太差,可远远达不到赵祯对郑朗所期待的高度。这一刻才真正拿定了主意,于是静下心去处理奏折。

……

在赵祯眼里,仅是一个状元,已经在他手中产生了好几个状元。若有什么不同,这是他亲政后第一个状元,还有这个状元也有些不同。

但这一夜,对所有士子来说,皆是一个难熬的夜晚。

多少年苦读,到了最终决战的时候。能不能一跃龙门,就在明天……

然而有人想法不一样,司马光与王安石伏在床上,担心地问:“省元,明天你能不能中状元。”

不但是状元,并且还是连中三元,象征意味更浓厚。

“中者不能喜,未中不能忧,无论中了状元,或者中了进士,皆是要为国家做事。”

“这有些不同,如吕蒙正……”司马光道。虽说状元也未必就一定进入两院为相,但中了状元,只要略有作为,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很快的,比如吕蒙正,中了状元后,仅六年时间,就升为参知政事,升迁的速度让诸多官吏眼红了,也开始放下身架,苦心读书,进入考场。别什么官不官的,先谋一个真正的功名再说。

“司马三郎,吕相公中状元时,已三十一岁,六年后他三十七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我现在多大,六年后有多大,就是陛下对我恩宠有加,能让我在二十三岁时做国家的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