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情义无价,公私分明,郑解元,你……让朕很愧疚啊。”

“陛下不用,只要陛下继续象以前那样仁爱百姓,臣就很满足了。不过陛下,臣作此幅画,有可能是一幅长卷,还请陛下下旨,请一人协助。”

“你说来。”

找一个画匠帮忙,有什么不可的。

“他不在京城,有可能在终南山,有可能在华山,陛下将此人传来,到皇宫里走一走,臣来画人物,他来画宫中背景,那么这幅画会更完美无缺。”

“此人是谁,京城里也有一些画匠技艺高妙的。”小皇帝好奇的问了一句。想找画匠容易,燕文贵、高克明他们皆能胜担此任。

“臣知道京城有诸多大家,可论画技之妙,当世之人,唯独他才能数第一。不过此人性格淡泊,想请他出山,恐怕不大容易。”这也是郑朗的小小私心,要去陕西,路太远,史书记载得又不清楚,还不知道他在哪里。即便找到了,人家未必接见自己。不如让小皇帝下诏,将这个心中仰慕已久的大神召到郑州,正大光明的观摩他的画技。

不过观摩画技不是主要的,替小皇帝作一幅长卷,安慰小皇帝才是他主要的用心。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小皇帝来了兴趣。

“他叫范宽。”

他才是北宋的顶尖画家之一,郑朗曾经好奇的问过燕文贵,燕文贵思索了大半天才想到了此人。有名气,否则燕文贵远在京城,不可能听说到这个名字的。但名气不显。

正是因为他的出身有些低,苏东坡于是瞅着他的画,找毛病了,说他的画有些俗气,缺少了文人画那种淡雅的韵味。这是莫明其妙的评价,人家也不是什么士大夫,要画什么文人画。就那风格,不是给你苏东坡看的。

米芾虽然很欣赏,也找毛病了,说他土石不分,也就是用墨过浓,可这也是范宽画的特点之一,再怎么说,字不行,画比你小米还强上十倍二十倍的。

直到南宋时,范宽才逐渐被更多人接应,得到了公正的评价,说他与师荆浩、李成是北宋三位最顶尖的山水画大师。

所以一个人成名,除了少数人是运气,才学是一方面,包装也是重要的一步。这样的一个大神,居然在生前被世人忽视,十分可惜。于是借机会,让小皇帝将他请出山。

“他是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