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倒底,还是文人相轻,有许多学子不服气,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学子,他们的鼓吹,号召力也大,于是这种说法迅速流传起来。就连郑家庄都听到了一些。但对郑家来说,没有造成骚扰,郑朗反复说过了,考能考中的,名次不一定,都有了心理准备。考不中解元就考不中,能名列前茅也是不错的。当年郑父解试考时才名列十九位,最后不是考中进士了吗?况且郑州城传来的说法,前五有了,就是解元不一定。这让几个娘娘很满足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低调如此!
其实几个娘娘偶然也想的,但不敢想,那是一千多人,近两千学子,休说第一,第十就不错啦!
没有赌博集团,总的来说,若按盘口开,看好郑朗的十人中有五人,甚至接近六人,其次是唐朔,学业有成后又苦读八年,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怕,有一成多。再到鲁恢,沾了郑朗的光,也是一个小神童,所以沾带着,有不少人看好了。然后到张义阳,交游甚广,许多文章也让人看到了,写得还是很不错的。再到孙固,还有郑卫宁,以及其他四五者。
大约是十人左右,也是这次科考中的佼佼者。
真说起来,这数年来,郑州解试都没有这样人才济济过,休说第一,名列前五也很了不起啦,就是前十,皆有了省试高中的资格。
一再的传扬,使这一届放榜更加引人注目。
榜还没有放呢,就聚集了许多人观看,有学子本人,有老百姓,还有一些粉妓,以及外来的商贾,好奇啊,看看鼎鼎大名的郑家子究竟是在第几名上。
衙差拿来浆糊,另一边拿出一张大红纸,这个要从下往上张贴的。有的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了,半喜半悲,喜的终于考中,悲的是名次太落后。贴到一半时,有学子忽然看向一个人,正是柴克明,居然名列第八十七位,虽很落后,毕竟考中了不是?
柴克明身体不停的颤抖着,虽八十七名,也不易了,考了多少届,才考中的。
看到他的样子,慈悲心都有的,岁数这么大了,穿着又如此的酸苦,还能吃什么味呢?于是恭喜。
柴克明克制着内心的激动与恍惚,嚅嚅道:“非也非也,是郑家小郎授我一套写文技巧,才得以侥幸高中。”
不能说高中,是低下中,八十七名,只位于中下游,可对于他来说,高高的中了。
“什么技巧?”有的学子自付没有机会考中,听闻后一起围过来询问。
柴克明将郑朗所授的十段文技巧说了一遍。
事实也如此,赋诗他都差了些,可论策写得中规中矩,几位考官都不是有意放水,谁顾得了他啊!于是仔细的审阅了一下,最后录中。这一点郑朗才到宋代就隐隐考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