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糊名制与誊抄制,给了贫困子弟给公平的科考环境,另外政府资助学校,对贫困子弟入学免费,学子科考费用也由政府资助。当然,若有钱,我带十个小美妹上京省试也可以,那就对不起了,多余的费用自己儿掏腰包。因此,小皇帝一生十三次科考,十三个状元有十二人出生于平民家庭。包括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都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几个娘娘不知道儿子提前参加科举,是为了与八大王小斗一斗,因此很高兴。(估计知道了,准得吓死)
儿子说得对,考上更不好,考不上拉倒,下次再来。
但是不是这样呢?
第一百二十章 内定
大娘说道:“我去郑耆长家去通知一声。”
郑耆长就是郑家庄另一个富户,北宋之初农村的基层组织百户为一团,一团设三耆长,朝廷的非正式官员,平时职责是配合县令管理辖区内百姓。要参加科举,最好找耆长承保。
郑朗说道:“我去吧。”
“儿,你还小,让大娘去。”四娘说道。
“儿不小了,在内宫与太后皇帝都应对得当。”
四娘无语了。
其实也是一个冷笑话,拿耆者与皇帝太后相比……江杏儿回味了一下,笑得呛起来。
吃过了晚饭,郑朗带着江杏儿与四儿提了一些礼物走了出来。
天还有些热,村民们都在门外纳凉。看到郑朗难得出来,一个个热情的打着招呼。小村庄的景色很安谧,到处长满了粗大的古槐,绿意袭人。村民生活有好的有坏的,但多年的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的催毁,基本上能有一个温饱,不象五代十国之时,大多数百姓吃着早上没有晚上。这时候人们还是很淳朴的,问候声中除了一些敬佩外,洋溢着一片真诚。
郑朗一一拱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