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页

杨慎虽然未满二十,可既有了神童之名,又是当朝大学士的弟子,平素里,他也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志向的,所以,他才会主动请缨,承揽下了来天津考察的差事。若不能亲眼看看这里的变化,找出自己当日疏漏的地方,他总觉得不能心安。

杨廷和对天津很关注,不过由于天津官员们的不配合,他无法从这里得到足够的情报,对于严嵩的新举措,他的反应是慢了一拍的。所以,杨慎虽然是轻车简从来的,可等他到了天津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有很多民众赶到这里了。

人很多,这就是杨慎第二次看见天津时的第一印象。

普通百姓当然没有坐船的资格,运河连通南北,船上的位置可以说寸土寸金,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哪里会有上船的资格?

而官道也不是随便可以走的,虽然没有明令禁制,可若是运气太差,走在上面的时候,有驿马或者官员的车马通过,还没有及时避开,那就糟糕了。

老爷们的车马肯定是不会躲避百姓的,被撞死倒也罢了,撞个半死不活的话,还得担上个冲撞仪仗的罪名,那就生不如死了。

所以,百姓们或是沿着官道的边缘,家当行李少的,干脆就直接扶老携幼的在小路挑路况好的走了。

于是,杨公子看到的,就是好几条望不见边际的长龙,由西、南两个方向蜿蜒而行,最后在天津近郊汇聚在了一起。

“今天不是大年初一么?难道这些人都不打算过年了吗?”杨慎非常讶异,天津这边开出的条件算是不错,但依大明的传统,总得等到出了正月,不,最次也得过了十五才好出门吧?

自己赶在年前出发,是因为不想耽误了春闱,属于特殊情况,可这些百姓在正月里背井离乡的,究竟是图个啥呢?就为了一月那二两银子吗?

“少爷……”杨慎并非自言自语,作为候补首辅的公子,他出门的时候身边又怎么可能没人?随行的管家杨贺是个深谙世故人情的,他清了清嗓子,努力将语气放得平缓,道:“他们应该是打算来天津过年的。”

“少爷,这就是您经常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了吧?”管家是杨廷和特意吩咐了才随行而来的,而书童则是杨慎一直带着的。

除了拎包提箱,明朝的书童还有很多用途,所以,明朝的读书人出门带书童,就和后世的官二代,富二代出门带跟班似的,属于潮流,就算很多寒门的士子,到了京城之后,都会打肿脸充胖子的搞个书童在身边,没办法,要是不带的话,会被同窗们瞧不起的。

杨慎的书童茗烟倒很纯粹,他就是个字面意义上的书童而已,平时陪主子读书的时候,也记下了不少典故,这时候冷丁跳出来插了一嘴。

“胡说八道!”

管家是过过苦日子的,这种话他当然听不入耳,没等杨慎说话,他便把脸一板,训斥道:“我大明百姓最重传统和乡土,又岂会单纯因为区区小利就背井离乡,你随侍在少爷身边,却总是不分轻重,这等胡言若是给外人听去,岂不让人笑话我杨家的门风不肃?”

“是我说错了,贺叔,那你倒是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想着来天津过年呢?”茗烟吐了吐舌头,先低头认了错,然后又笑嘻嘻的向管家问说,态度中只显亲近,半点都不见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