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点点头,轻描淡写地说道:“只要史郎中配合,将大部分的百姓,都救出来,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史可法内心里又有些不舒服。他事事都提到皇上,就是希望张准记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皇帝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张准做人不要太嚣张。你就算霸占了两个府的土地,也不过是个小丑罢了。和皇帝比起来,你什么都不是!偏偏张准却是事事都不提皇上,好像遗忘了这个人存在。
偏偏史可法明明白白知道张准看不起朝廷,看不起皇上,却也是无可奈何。他一个文官,手无抓鸡之力,身边只有一百多个随从,总不能翻脸和张准动手吧。史郎中的确年轻,的确容易冲动,但也不会做这么没脑子的事情。他的随从,连兵器都没有呢!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好晦涩地说道:“不知道都督大人准备如何抗击鞑子?”
张准意味深长地说道:“史郎中,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直说,你看如何?”
史可法急忙说道:“求之不得也。”
张准点点头,目光熠熠的落在史可法的脸上,凛然说道:“你觉得,一旦鞑子南叩,朝廷会怎么应对?”
史可法沉吟片刻,缓缓地说道:“边关戒严,调集兵力上京勤王。”
张准轻轻的点点头,然后又慢慢地说道:“从哪里调?调多少人?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筹备多少的粮饷?”
史可法顿时有些迟疑,为难地说道:“这个……”
他只是户部的人,对于军务,不是很了解。朝廷要从哪里调集军队,又要调集多少人,他还真的不太清楚。至于需要多少的时间,又需要多少的粮饷,他同样没有计算过。这些都是兵部的职权范围,他是户部的人,和这一摊是完全不挨边的。
忽然发现张准的嘴角,有一丝丝的冷笑,史可法就知道形势有些不妙。这个入京勤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只怕未必能顺利的进行。如果弄巧成拙,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鞑子第一次入寇的时候,入京勤王的军队,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导致山西巡抚耿如杞、山西总兵张鸿功被杀。这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块心病。因为此事以后,各地官员对入京勤王的积极性大减,甚至是阳奉阴违。他们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办法拖延行动,甚至根本是用假情报来敷衍朝廷。
想想也觉得无奈。别人兴冲冲的跑来勤王,却连饭都没有得吃,士兵不得不自己找东西吃。这本来是兵部的责任,最后却怪在了勤王军队的头上。最积极勤王的两个大员,对朝廷最忠心耿耿的两个大员,最后竟然含冤被杀。有这样的先例在,地方大员谁还愿意积极的入京勤王?活得不耐烦了不是?
耿如杞、张鸿功被杀的恶果,在鞑子第二次入寇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勤王诏书发出了,各地都表示会积极的派遣军队,上京勤王。当时兵部乐观的估计,从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湖广、四川等地,可以调集三十万的军队到来京师。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一兵一卒都没有到达京师。
各地大员的报告都非常一致,要么是桥梁被毁,无法通行;要么是道路不通,需要绕路;要么是粮饷不足,需要继续筹措;要么是军中爆发瘟疫,需要处理……林林总总,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全部都是借口。但是,朝廷也拿这些地方大员没办法。所谓法不责众,你总不能将所有的地方大员,都全部裁撤了吧?若非鞑子并没有强攻京师的计划,只怕京师是要有危险的。
根据张准的情报,鞑子的第三次入寇,兵力比前两次都要雄厚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人入京勤王,三大营能否守住京师,还真的是未知数啊!就算鞑子强攻不下京师,围困京师几个月,恐怕京师也够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