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军的战车结阵,已经通过累次实战而确定其在军事上的意义。那么后来效仿者想要追逐同样的战绩胜果,首先要想的自然是对淮南军的全面模仿。在这方面,徐州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乏亲眼见证战车结阵的威力,甚至连战车实物都有。
淮南军的战车标准配置是载员二十人,弓、弩、枪、槊、刀、杖、锤等兵器一应俱全,整架战车所采用的是不常见的双轴挂厢结构。其中后车作为主要迎战部分,所采用的是木、铁两层盾防。而且在作战时因为要并拢紧密结阵,所以车轴采用的是圆头车轴而非一般战车的尖头。
其实此前徐州军在见识到淮南军车阵战绩后,也曾经采用过类似的作战方法,将原本军中服役兵车稍加改造投入作战,但是最终的战斗结果与淮南军的战绩却是大相径庭,相差甚远。
当然决定一场战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双方军力对比、地形差异、以及作战时机的掌握等等,林林总总,难以历数。但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自然是双方械用的不同,也是最好纠正弥补的一个因素。
所以当接受到淮南军的馈赠后,徐州军接下来将之投入作战,果然战绩因此改善许多。这无疑更加树立了淮南军战车军械的品牌效应,但事实上原因真的只在于械用不同?没人能说得清楚。
其实沈哲子本人也不知道刘裕的却月阵,战车到底是怎样的样式结构。而淮南军这一战术打磨成熟,其实原因也有很多,有的确实有理依据,有的则单纯只是因俗就简。
比如战车的双轴结构,在战场上活动起来,自然要比单轴战车更灵活一些。尤其淮南军畜力不足,在战场上战车活动还要依靠相当一部分的人力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双轴结构,可以将战车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既增加了单辆战车的载运量,通过舟船运输投入战场的时候,也能更加的方便。
至于人员和械用的配合,当中便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原因。比如各类兵器的配比,淮南军是十杖五锤,其实为什么是这样,包括现在的淮南军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后来徐州军在效仿的时候,仍然严格遵从这一比例。
当然整驾战车也并非全无技术可言,比如后挂车厢的外覆铁甲,首先是整体锻造起来,成型之后再通过坩埚加热渗碳。这种固态渗碳的方法,沈哲子并不知此世旁处有没有,但是淮南所掌握的技术却是乌江冶铸基地自己所实验总结出来。如此铸造的战车铁甲,硬度极高,而且兼具韧性,哪怕遭遇猛烈的冲撞,既不会轻易变形,也不会破裂成碎片。
总而言之,徐州军想要单独打造出和淮南军一样的战车,或许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限制,但却差了一个完整的军工体系。今次郗鉴入镇求告,沈哲子相信也肯定是徐州经过一番试制,结果成品总是差了一些效果,又或者成本高企不下,得不偿失,无奈才要求助于淮南。
沈哲子早就打算在镇中洛涧建设大型的军工基地,徐州军便是计划中的目标客户,如今客户主动上门,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而且不仅仅只是战车,他还要给郗鉴准备更多选择。
让我这种纯文科讨论科技技术,简直就是为难我胖虎啊。至于路径依赖的例子,其实在经济金融领域才最多,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还曾经担任过英国皇家造币厂工头,而且最开始的金本位制度就是牛顿规定的,一盎司黄金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有整有零的,也不知道老先生咋算出来的,反正就这么用了好多年。
第818章0814 试刀
当郗鉴表达出采购军械的意愿后,沈哲子也不作虚词,直接引着郗鉴来到位于寿春金城的军械仓库。
淮南军械来源,主要来自于乌江冶铸基地。经过数年的发展,乌江封地的产能已经步入正轨,单纯冶铁量便已经达到六十余万斤。当然这一个数字跟扩及到整个天下,尤其是盛世朝代的冶铁产量相比,不过沧海一粟、杯水车薪。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家族私产来看,沈哲子相信无论任何一个门户或者一方割据势力,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比得上乌江封地的产能。
当然,单凭乌江一地的产能,也不足以维持淮南数万大军的用度。尤其冶铁量是一回事,而能够打造的成品军械又是另一回事。将钢铁转化为具体可用的工具,当中所耗费的工序人力更是此前种种工序的数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