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改制是在魏国的昊阳。
当时他刚上道,为躲避尹昭的迫害, 不敢替王公贵族铸剑, 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来拜师, 直到那年, 他随郡守去大梁交剑,遇见了一件大事——朝廷宣布, 退役的武卒,若出生地不在魏国,将不再享受封地免税的待遇, 因之,大梁的军士怨声载道,而朝廷不仅不安抚,甚至直接判罚其中一百人转去工籍,以示惩戒
这百人之中,有半数都被编入昊阳的冶署,后来,又半数被郡守分配给桃氏。
甘棠就在其中。甘棠带采苹从召南之地逃难来魏国,本指望在战场立功换取田地,再接家人到中原落脚,不想遇见这般转折,也就断去念想,跟秦郁做活。
未及弱冠的秦郁却犯了难。
他确实已攒下不少钱资,托姒妤去召南一趟,安顿甘棠的家小,这都不在话下,可,他毕竟是花两年时间才教会姒妤和宁婴,现又一下子多出这么多人,按烛子的手把手教授的方式,根本顾不过来,他迫切地需要一种更高效的管理制度。
因此,秦郁建立了金、剂、炼、砺四坊,让门下弟子分工行事,代代相传。
后来师门开始逃难,走的走散的散,除了坊主,秦郁并没有用心留过任何人。
第二次改制就是在秦国,在铸造完那批虹脊长剑之后,在要普及至全国之时。
为满足将作府严格的标准,秦郁听从姒妤的建议,用判书把门下弟子分为以咸阳为中心的四路,在原有的四坊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中央管理地方的层级制度。每个地方,虽只由一位坊主或多位老工师负责,但同时又组建出当地的四个工坊。
这就是适应于秦国森严法律的改制。
现在,楚国归入版图,合纵破裂而连横在望,秦郁清醒地意识到,师门编制必须得再扩大,而且,这次改动所形成的阵型,对他们能否顺利回中原影响颇深。
思虑再三,在北归秦国之前,秦郁叫来甘棠和采苹,说出了他们父母的住处。
甘棠初闻,有些吃惊,问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