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页

秦先生和他的剑 又生 996 字 2022-11-11

是日,参观完冶署, 秦郁还没开口,余冶令先提议, 绕城中的寿湖欣赏风光。

二人乘舟同行。

“秦先生, 咱是南北交接之地, 十几家弄剑的作坊, 半数是净水弟子,半数是亮石弟子, 按常理,私营作坊必须定期向冶署交单,汇报剑器的去向, 毕竟楚地也有王法,刑徒奴隶之流不得佩剑,但,这王法管不到的地方,就归江湖帮派管,而左宗主为所有的帮派提供剑器,包括墨家,冶署也就不敢过问其门下的作坊。相反,有时候冶署里有攻克不了的工艺,还得找左宗主的弟子,让他们帮忙。”

寿湖畔,一座座木头作坊藏在茂密的林间,偶尔冒出点火星,扑朔迷离的。

“想不到。”秦郁笑道。

秦郁听着余冶令用抑扬顿挫的口气,叙述江湖故事,进一步确认了其中关系。

左千的龙泉剑宗的皮囊之下,其实是楚国的头号军火贩子,而雀门收买郡守的行为,表面只牵连其门下的一名弟子,实质却是触动了剑宗在荆山以北的威望。

“余冶令,既然我与左宗主有约,盖作坊,应该不会受到排挤吧?”秦郁道,“我只铸十八剑,剑成,只为传授道理,普及工艺,绝不是为了卖给别的势力。”

“那是的。”余冶令摇动舟桨,动作灵活,丝毫不为其浑圆的身材而阻挠,“左宗主并不排外,只要中原的铸剑师愿意按照他的规矩比,他从来是欢迎的。”

秦郁道:“如此我便安心了,另还有一事得请教余冶令,铸剑总得需要……”

“知道,你问哪里取金石。”余冶令道,“这有两个渠道,你可以在我冶署买,也可以问冶商买,区别在于远近。本地的矿种呢,冶商要向冶署交税,所以贵些;而外地的矿种呢,冶署也会转运,但说句实话,官府走公文,效率比商贾低得多,所以一般也就是朝廷工程所用,不外卖。综上,我给先生的建议是,如果你看中的是鄂城本地的矿,就直接跟我交易,如果需要别处的,去找冶商。”

秦郁道:“敢问左宗主平时都买哪家冶商的货呢?我不懂地况,想有个参照。”

话及此处,舟桨啪地拍在水面。

“先生啊,我说这么多,已经很有诚意。”余冶令道,“你别再问这种问题。你必须时刻记着,如果没有左宗主把持冶业,那么,楚国早已成为第二个魏国。”

秦郁道:“冒昧了,多谢余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