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陈应说话,李建成虽然气恼商人无义,然而也知道这样做不妥当,李建成问道:“以陈卿之意,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要解决此事,其实不难!”陈应想了想道:“大唐之大,地域之广,我们虽然关中遭遇罕见的旱灾,可是天下三百余州,受灾变的不过关中四十余州,不足天下的八分之一,我们可以以商导商。利用江淮或巴蜀粮商,急于进入关中的机会,以江淮、河北以及辽东粮商,对付关中粮商!”
李建成迟疑的问道:“此法可行?”
房玄龄诧异的望着陈应,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充足的资源,可以让江淮、巴蜀以及山东世族感觉有利可图,否则这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关键是现在陈应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应虽然富裕,却没有办法养活关中二三百万人,这些粮食不是几万石,几十万石,而是足足需要数百万石。
陈应虽然在西域屯田,获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西域太远,粮食再多,根本就运不过来。
既然勉强运输,那也是杯水车薪,陆路运输的粮食肯定九成九都消耗在路途上了。
房玄龄实在想不通,陈应的底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魏征咳嗽一下,躬身道:“敢问陈大将军”
s:今天第一章送上,先发四千四,晚上还有!今天至少8000+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择手段(两更九千)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择手段
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
到了隋、唐的时代,由于历代的战争以及建都的开发,资源已经消耗待尽,所出不足以供给长安。再加上关中平原地方狭小,人口稠密,很难供养大批的官僚贵族。
一旦当关中地区闹饥荒,把东部地区的粮食运到长安,其代价是相当沉重的。隋文帝为了解决关中的漕运,开挖了广通渠。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灾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达洛阳去就食,所以他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逐粮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