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来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台词:“是,父皇,我们朱家都是崇尚武艺,我们靖难是做什么,还是起兵,大哥却满嘴仁义道德,好比路边的大石头堆里,放了一团棉花,怎么看怎么奇怪。”
朱棣被这个比喻逗笑了,偏偏老三还说得一本正经。
“不错,我是看大哥不爽,但是,这大明始终是我朱家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天下,多少看着呢。文臣史官,千秋史册,不知道会怎么描述我们。大哥是太子,在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把大事交予别人,否则投机的大臣们观望,国家不是又进入多事之秋?”
朱棣怔怔看了儿子几眼,不得了,不得了。露出欣赏的目光,点头道:“事情多变,也该因时因势而变,倒不必拘泥于祖宗成法。不过,难为你有这样的见识,老大毕竟是太子,太子的事,还是该他去做。北行的事,就让太子先行吧。来,老三,咱们不谈国事,今天,你陪我到演练场操练一番。”
朱高燧大喜,高声回应:“是,儿臣遵命。”
郑和,原名马三宝,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应是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而郑和再次随军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因为精明能干,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被朱棣欣赏,一步一步提拔起来。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被赐姓郑,为明朝国姓,后面的郑成功也是这样。
现在,郑和年已半百,两鬓成霜。已经随朱棣的意思,已经五次下西洋,名扬海外。
因为殊荣,别人不称他为公公,而是叫一声大人。
郑和府上,郑和从床上下来,继子郑义连忙趋前搀扶,恭敬地道:“父亲,您近日身体不太好,医生嘱咐,让您好好卧床休养。”
“我啊,这病,是待出来的,你去外面看看,看景弘来了没。”
“是。”郑义点头,刚到院子里,就碰到王景弘和陈远。
“这便是陈远陈大人。”王景弘指着陈远介绍。
郑义多看了陈远一眼,听说他年轻,没想到他这么年轻,才二十出头。但那股沉稳劲,自己这个三十岁的人都不如,他没有什么功劳,原本是郑和的哥哥马文铭的儿子,原名叫马义,后来过继给郑和,才改名郑义。在户部当了一个小小的员外郎,级别比陈远差远了,连忙行礼:“见过大人。”
要见郑和,陈远心中隐隐激动,这是名垂千古,四海闻名的大人物啊,他连忙谦虚回礼:“都是同僚,不必客气。”
郑义引他们去见郑和,郑和坐在房间里的桌子边沿,耷拉着脑袋,手上捏有一只白色的手绢,平时用来擦拭用。
此时的郑和,身体虚弱,骨瘦如柴,哪里有威风凛凛在海面霸气侧漏的模样。陈远有点难受,知道这是在海上吹海风吃喝不善引起的疾病。这时候医疗十分落后,能撑到现在,是他身体本来很强壮。
“见过大人。”陈远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