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时候,工部尚书宋安提议了平安州总兵俞恒出任两江总督。

这俞恒说来是个传奇,当年北狄入侵的时候,俞恒才十七,本来只是个小兵。因操练格外认真,恰巧被贾代善发现,便提上来做了个侍卫。后来俞恒在驱逐北狄军时不但奋勇杀敌,还探得了关键情报,战功卓著。

彼时还未将北狄驱逐出境,俞恒已经升了校尉,待得北狄投降求和,俞恒已经是贾代善的三路先锋官之一了。

驱逐北狄之后朝中再无大的战事,除了正常告老,军中鲜少有职位空出来,就是有,也是先紧着勋贵子弟。俞恒的升迁路才缓了下来。还是上一回平安州节度使之争,代了节度使五年的谭奇胜扶正,俞恒又升了总兵。

论能力,俞恒这个人绝对不缺。若是生在常年有战打的年代,人家俞恒说不定都封侯封爵了;论年纪,五十来岁虽不年轻,也不算老。三省六部的最高官员有几个比人家俞恒年轻的?

最关键的是贾赦提前南下,退步抽身了。举荐俞恒的工部尚书宋安向来不群不党,和荣国府绝无私交。哪怕俞恒出身平安州,这件事无论哪个角度看,都不像是荣国府授意的。

宋安喜欢替寒门贵子说话满朝皆知。人家举荐俞恒,就是觉得俞恒有这个能力。

当时宋安提议俞恒出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也是满朝附议之声。

而班列中的司徒硫和周骏誉等人却气得一口气憋在胸口不上不下。朝会上许多人盯着,不管心中是何感想,脸上是不能轻易流露的。

本来按司徒硫的设计,霍炎这回是铁定没戏,那么两江总督在史鼎和石光珠中二选一。等朝会上议论得差不多了,自然有人提出史家因在江南护官符上,并不适宜到江南任职,那么两江总督便成为石光珠的囊中之物了。

谁知半路杀出个俞恒。这个宋安真是一块滚刀肉,拉拢不了,打压不住,偏爱做些搅局的事。

致和帝依旧连语调都没什么起伏,问:“众卿都觉得俞恒出任两江总督合适么?若是现在发调令到平安州,俞恒回京述职后南下江南,中间颇多耽搁,到时候两江恐怕急需新总督主持公务,故而,若是没人反对,这几日便要出调令了。”

那怎能不反对?贾赦提前南下有可能是以退为进,更何况贾赦虽然现在守孝,也不能守一辈子。俞恒出任两江总督,不还是平安州的人么?以后贾赦出孝入仕;加上一个平安州节度使一个两江总督是贾代善旧部,还有贾敬任京营节度使,这等权势,除了致和帝瞧在贾代善的面上或许会接受,其他人谁能容忍啊?

别说司徒硫急,就是周骏誉也急啊。当然,反对平安州系将领上位的还有其他人,用不着司徒硫亲自上阵。

兵部左侍郎牛继宗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俞总兵自从军以来立下赫赫战功,然俞总兵一直在北方领兵,擅长马战。我朝北方有北狄、西海等国虎视眈眈,且都是马背上的国家。若是将俞总兵调去江南,俞总兵需要重新学习水战,岂非舍长取短?臣以为,俞总兵留在北方合适。”

“臣附议。”

“臣附议。”

……

虽然朝臣们都知道不能让俞恒上位的真正原因乃是忌惮日后荣国府坐大,但是也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反对理由。什么擅长马战、水战都是屁话。

金陵作为本朝龙兴之地,不也是一群南人擅马么?像俞恒那样的军事才能,在哪里用兵都限制不了他。可是朝堂上,你不能大喇喇的说因为他出身平安州,所以不能用啊,不但朝会上不体面,这让当年护国有功的平安州系将士怎么想啊。

贾敬就知道史鼎和平安州系的将领皆不可能出任两江总督,但是如此一来,剩下的候选人不就是石光珠一人了么?用史鼎投石问路,实际上扶石光珠上位,硫亲王府打得好算盘。

但是贾敬现在出奇的平静,眼前的情景居然一切都在贾赦的预料之中。那日贾赦决定提前南下,启程之前兄弟两个商议良久,将京城和江南局势推演了好几遍,对不同发展方向皆做了预测和预案。现在这情况自然也不出贾赦的预料。

贾敬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从其他地方征调武将前往江南,一来旅途耽搁;二来别地武将并不熟悉江南风土人情、地形地貌,需要重新适应;三来江南最是需要安稳的时候,宜有人主持大局。臣以为江南巡抚钱益年大人拦截叛贼有功,又得江南官员和百姓爱戴,可先暂代总督一职。”

这话简直像在朝堂上丢了一颗炮仗。反对和附议的声音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