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客观回顾孙可望入云南十年,在宝庆之战前的所作所为,先灭沙定洲、平川中诸镇,经略云南,奉迎永历,又策划收复湖广,论功勋之盛,根本无人可比。即便李晋王确实取得十分出色的战绩,综合来说毕竟也没法与他相比。所以,孙可望与李定国的矛盾,纯粹是各自视野狭隘的意气之争。
要说南明朝的覆灭,不是清军赶尽杀绝,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最后被自己逼上绝路。
最来说一下刘文秀,十分担忧孙可望在后面可能随时会趁机消灭他和李定国。你防着我,我看着你,这种内耗已经注定了日后的结局。
为了挽救孙可望,朝廷派出白文选和张虎为使者携带玺书前往贵阳进行劝说,这份玺书算得上用心良苦。怕刺激到孙可望,里面对他谋逆的行为只字未提,只用“失人臣礼”四个字一笔带过。相反为了示好,对孙可望的部下加官进爵,希望他们能幡然醒悟,消除前嫌。
朝廷是为了挽救,让孙可望幡然醒悟,而不是安抚,就是说你老孙啊,大家都知道你做了错事,不过大家希望你能改过自新。
孙可望看着这个朝廷本身就很厌恶,吃着我的饭,吃完一抹嘴道:“你看,不应该兴修水利,不应该把土地分给百姓种粮,这都是你的错,可是我们不计较。”
正是这样,矛盾越发变大了,让孙可望有了自立的想法。
这也是每每到了关键阶段,孙可望常会做出不利于时局的举动出来。
孙可望本来制定了一个宏大计划,希望与福建的郑家等取得联系。但刘文秀作为先锋失利,且损兵折将,导致计划功败垂成。可如此败局是刘文秀的责任吗?显然不全是,根源在于李定国和刘文秀对孙可望是否还能真诚共事发生严重猜疑。
刘文秀把自保和保护李定国视为行动主要任务。孙可望觉得李定国影响刘文秀不听指挥,偷偷搞小动作接走朱由榔,于是产生激化,孙秦王自然认为李晋王要自立门户,所以要赶快趁机吞掉他。
出于维护大西军的大义,刘文秀领一支人马回去帮李定国阻止孙可望,刘文秀更写血书交给孙可望进行劝谏,足见刘文秀所为情非得已,义气深重。可事以愿违,孙可望已经拿不下脸再与他们站在一起,选择出走投靠清军。
古人尽管有结盟的概念,但从沐天波、杨畏知包括朱由榔等人,没有什么结盟大西军的意思,完全是迫于形势忍气吞声。可心理还是朝廷招抚义军的感觉,所以暗中才给孙可望下套,孙李的分歧固然有自身一面,明方官吏反复施加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煽风点火的关系。
随着孙可望的投清,还留下了三万将士不愿投清,归投了刘文秀麾下。如果此事到此结束,万众一心抗清,一致对外,明末小朝廷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结果又是新的一轮窝里斗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