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匡义看来,本朝应当仿效三国归晋,先取巴蜀,在巴蜀打造大批战舰,培养水军,而后从长江顺流而下,
若能如此,什么南唐吴越那都是土鸡瓦狗,本朝转瞬就可统一天下。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他的二哥赵匡胤的认同,只是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却不认同两个儿子的看法。
赵弘殷在军中混迹多年,精于战阵,他认为攻蜀有两不易,还是要先取南唐后攻蜀。
首先蜀道难走,而本朝的粮秣人力皆不充盈,攻蜀大军的后勤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在翻山越岭的途中因粮草不济而全军覆没。
且蜀国与南唐互相引为奥援,攻蜀必然会受到南唐的侵扰,本朝若是要大举攻蜀,则必须在淮河沿岸部署重兵,这样就不能全力攻蜀。
而攻打南唐却不用过于担心蜀国的骚扰。
因为蜀道之难对于周蜀两军来说都是一样的,周军攻蜀不容易,蜀军要从东西两川的崇山峻岭之间出来也不轻松。
蜀军必然只能出动小股兵力骚扰关东地区,靠着驻守在凤翔府的王景即可轻松应对,周军可以全力攻打南唐,无需担忧关东有失。
对于父亲赵弘殷的观点,赵匡义虽然表面上恭敬地认同,但在心里他还是坚信自己的观点。
一会陛下见了我的考卷,定然会对我刮目相看,到时候我就能一飞冲天了!
赵匡义自信满满地将自己先蜀后唐的见解,工工整整地写在了纸上,越写心中越是激荡不已。
若是得到了陛下的赏识,那自己以后会是什么呢?大将?宰相?还是枢密使?
或者,干脆因为父亲和大哥在征战的过程中,于军中立下了极高的威望,自家取郭家而代之?那自己是不是也有机会当上皇帝?
写着写着赵匡义两颊泛起一阵激动的红晕,嘴角不由自主地勾出一个夸张的弧度。
坐在上首的尹季通将赵匡义表情的变化尽收眼底。
右手托着下颌,尹季通神色有些凝重,想着是不是该找个时间去拜访下赵老将军,他家这个三儿子,精神上可能有些问题啊。
而这边,李延庆已经打好了腹稿,他知道该怎么写这篇平边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