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页

这在后世看来很常规的操作,在这个年代实现起来可不容易,姬昌一力贯彻,得到了奴隶主和贵族的一致拥护,对巩固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等到姬昌坐稳了西伯侯之位,又开始“克明德慎罚”,赢得了爱民如子的声望。

种种政策拿捏得恰到好处,将每个阶层都团结在身边,贵族信任他,子民爱戴他,每一项举措都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拥护,西岐才有腾飞之势。

若论治国行政能力,帝乙和姬昌的差距,大概有十个原纣王那么大。

那姬昌为什么要解放奴隶,改制文武?

没办法,东鲁先变法了,西岐不变不行。

四大诸侯之间的关系,属于既联合又竞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东夷被灭,大商无后顾之忧,东鲁被逼改制,深思熟虑之后,姬昌知道西岐现在不变,将来北原南疆齐动,还是要变,与其落后与人,更加被动,不如当机立断,抢占先机。

不仅如此,相比起东鲁的强硬,全靠姜桓楚姜文焕两父子的威望和军中兵力镇压,姬昌的手段就怀柔了许多。

他先向奴隶主、小贵族和平民传播文化知识,要知道这个年代,知识只掌握在最小一部分人手中,即便是奴隶主和小贵族,也基本是不识字的,更别提平民了,姬昌让伯邑考开办学堂,传授文化,此举得到了空前拥戴,再解放奴隶。

这其实属于转移注意力,实际上矛盾依旧存在,只是等奴隶成军,日夜操练,军力大盛后,那些反应过来的奴隶主贵族想要反悔,也来不及了。

而现在趁着王师进军,反扑立刻开始,散宜生出口后,又有数位臣子予以附和。

要知道在场的都是西岐的绝对高层,这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反对势力。

“此言差矣,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这是东鲁姜文焕所言,那鲁莽的小子尚知此理,大夫又何出此言,大战之前,自断一臂?”

不过有反对,自然也有支持,姬昌的儿子们不方便出面,太颠颤悠悠地上前一步道。

他也是文王四友之一,伯邑考身为世子,名义上由他开设的学堂,实则主要传授知识的,都是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