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解开一座天书碑,只需要解开一其中部分内容就行了。每个人看懂的内容其实都不一样。

但都可以算是解开了这座碑。

就像是眼前出现了一座山峰,你可以选择直接的攀爬上去,同样的也可以选择从旁边绕过去。

总之,过去了就行。

路径可以不一样。

这种方法方式就是如此解碑的修行者的固有模式。

就比如说第一座照晴碑吧。

只要领悟出来一些有效的内容,就可以与石碑产生共鸣,可以获得一条继续前行的道路。这些领悟可以相同可以不同,都没关系。

但其实都不能算是完整的。

荀梅虽然出去了,却把这草屋以及他的笔记留下了。

笔记中,荀梅用了十多种方式去解开照晴碑。于是乎,同样的一座碑他就有了十多种感悟。

但即便这些感悟加在一起,依然不是照晴碑的全部。依然解读不出来一座真正完整的天书碑。

古往今来,能完全看懂天书碑的似乎只有周独夫一个人。

如果是以前,少年们可以不在乎。

但是领略到不一样的星空以后,开阔的眼界让他们从一座座天书碑中看到了更多的内容。

了解的越多,越觉着了解的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