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湖去年的增速不低,但是却和宋州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当昆湖还在为突破800亿而苦苦努力时,宋州已经破千亿了,而这两百亿的差距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虽然中铝孟原项目给了昆湖一些底气,但是在去年12月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敲定带来的完美收官主意让秦宝华有充分的底气继续碾压昆湖这个省内最大的竞争对手。
陆为民在去年底曾经很私密的给她探讨过今年的经济增速,50,上下不超过10个百分点的差距,当然这主要是指向下的浮动不能超过10个百分点,如果要向上,那当然是求之不得,也就是说宋州今年给自己的划线是要以不低于40的增速。
在秦宝华看来,陆为民这个划线实际上有些太保守了。
毫无疑问遂安2004年是一个蛰伏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度最大,但是gd却被苏谯和麓溪落下不少,而一当那几个大型项目建成投产,不但会拉动工业增加值,对于全市出口创汇也是一个巨大的拉动,现在全市出口创汇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这一块,电子产品出口不多,但欧美对太阳能光伏面板和多晶硅的需求巨大,而且价格已经有日益攀升的迹象,这几个企业一旦投产,甚至可能带动一系列新的企业投资和扩产。
现在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2月份就要正式开始,46个月的建设工期很赶,但是对拉动整个宋州建筑行业产值不可低估,同样相关的建材、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销售拉动也相当可观,还有也已经明确今年要正式开建的宋昆高速公路项目,加上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垆头机场带来的潜在效应,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秦宝华不相信今年宋州经济增速会比去年逊色多少。
经开区的表现也是极大的亮点,原来秦宝华对郁波的印象还有些模糊,但是这一年来郁波接掌经开区之后给经开区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2005年经开区已经提出了全区gd要破30亿,2006年要实现gd破50亿的口号,这个目标要和苏谯、麓溪比起来不足挂齿,但是要知道经开区在2002年的gd还不到10亿,2003年增长到15亿,要在2005年翻一番,在2006年实现70以上的增速,也算是豪情满怀了。
第二章 侧重
对于秦宝华表露出来的不甘,陆为民也能理解,这一年多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迎来了如此好的局面,大家都觉得宋州的情况的确称得上是绚丽夺目了,但是沉下心来对比沿海发达地区的这些城市,在人均gd和gd总量上的差距依然如此悬殊巨大,自然也会让人有些沮丧。
但这就是事实,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的先行一步表露出来的优势正体现在这上边,越是往后,这种优势你就越难以扭转,如果说没有特别的因素,这种横亘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鸿沟不但不会填平,还会越来越深。
这也是中央一直在忧心的事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这些战略一个一个出台,但是仍然难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在陆为民看来,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思想意识上、宏观政策上、步骤策略上都要有实质性的改变,要把中西部的优势所在真正体现出来,同时弥补这些地方在教育、科技上的短板,这些短板不是中西部自然生成的,而是从建国初期国家在这些方面资源上的倾斜造成的。
像京城作为首都云集了全国大部分科研、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样也就吸聚了各种要素资源的聚集,导致人才、资本、项目的云集,同样像沪上这些地区也类似。
国家整日为这些大都市的交通拥堵、空气环境恶化、房价高企头疼不已的时候,却从未有过真正战略性的考虑过将这些科研、教育和医疗资源向内陆各方面条件更适合的地区主动迁徙。
当然,要搬迁这些资源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阻力和反对,尤其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对,但是从长远出发,从大局出发,这种代价付出和暂时性的不便影响都是值得的,就像京城的雾霾和交通问题,现在的这种条件下,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么?没有,因为本身在这样一个地域环境下拥挤着如此多的人口就是一个不科学和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必须要纠正,连巴西、缅甸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都知道迁都来分解城市功能,中国政府却始终无法下这个决定。
陆为民记得前世中网络也曾经传言过会迁都豫省南阳,当时列举了很多南阳的优越条件,对此陆为民倒没什么特别感受,但是有一点他是支持的,国家需要分解京城这样一个太过于庞大的都市功能,这已经成为一些大都市不可承受之重。
当那些上班族为了每天的上班单边都需要花费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时间的地铁上时,这无疑是一种残忍,每天残忍的剥夺了一个人最青春韶华的那些年里每天非常黄金的两到三个小时宝贵时间,而将其浪费在了地铁上、公交上,这几乎是一个正常人每天除去上班、吃饭、睡眠等必不可少程序之后空余时间的一半,想想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要起床准备出发,晚上要八点钟以后才能到家,而这种堂而皇之的时间掠夺居然会有可能持续很多年,一直到这一代人老去退休,想一想,你能接受么?
同样你还需要接受污浊的空气,高昂的房价,拥堵的环境,这一切且不说值得不值得,为之付出划算不划算,而从国家层面来说,有意识有担当的改变这种局面在陆为民看来是刻不容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