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7页

官道无疆[校对版] 瑞根 3083 字 2022-10-27

“宋州的情况和昌州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宋州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它只能是昌江的副中心,但是同时它又能成为昌鄂皖结合部的区域中心,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杜崇山紧接着道:“宋州现在的情况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得比较好,很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目前宋州遇到一些特殊困难,但我个人认为这些困难并非无解,只要处理好这些困难,宋州是可以很快步入发展正规的。”

对于宋州,杜崇山言简意赅,其含义在在座的几人里边,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尤其是像方国纲心里更是暗自好笑,这老杜的倾向性也太明显了一点吧,一味强调昆湖需要一个善于在产业培育上的市委书记,对宋州则是一言带过,可是对于一个市委书记的评判,难道就只是产业培育战略这一点上来作为决定因素,那未免也就有些有失偏颇了。

虽然方国纲也认同陆为民的能力,认为陆为民到昆湖的确能够对昆湖经济下一步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他却并不认同陆为民就最适合在昆湖了。

相较之下,宋州的问题显得更迫切,也绝不像杜崇山所说的那么简单。

宋州面临的特殊困难不是无解,但是要解开也绝不容易,更不简单,尤其是这些困难因为时日迁延,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甚至也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波及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一个既在经济工作上有所擅长,同时也具有头脑灵活和协调沟通能力的角色来承担此重任,同时如果这个角色对于宋州的情况更为熟悉,无疑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适应时间,而此时时间对于宋州来说尤又是即为紧要的。

在这一点上,方国纲和高晋以及荣道声等人经过几番磋商,实际上都已经有了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甚至连杜崇山自己恐怕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他还是有些心有不甘,所以才会有这会儿的“困兽犹斗”。

“老杜,宋州的情况也不像你说的那么简单吧?”高晋含笑回应着,很显然他也看穿了杜崇山的意图,心里很笃定的道:“而且宋州的地位重要新也想你刚才所说的很不一般,它不但是咱们昌江副中心,同时也是昌鄂皖三省结合部和长江中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它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当然这些问题和困难不是不能解决和克服的,但是越是早解决早克服,那么就越是能让宋州早一天走上正轨,这对于我们整个昌江全省大局来说也是不言而喻的,你说是不是?所以我觉得在宋州市委书记人选上更应该选择一个情况相对熟悉、头脑灵活、大局观强,而且敢于创新拼搏的人选,这一点上我想老杜你也应该没有异议才对,我们应当要着眼于我们昌江整个大局啊。”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定局

高晋的话情通理顺一气呵成,饶是杜崇山心里有千般感慨,却也不得不承认高晋在这个问题上说得的确在理。

昆湖重要,难道宋州就不重要?谁更适合昆湖,谁更适合宋州,大家心里也不是没有谱儿。

干部甄选也需要有大局观,他作为省委分管党群的副书记本来是更应该有发言权的,现在却被高晋说得哑口无言,如果要无理强辩,那又不是他杜崇山的风格了。

见杜崇山虽然沉默不语,大家是脸上气色倒也还正常,荣道声也知道在这一个问题上意见已经基本上趋于一致了,他把目光望向方国纲,“国纲,你说说你的意见。”

“嗯,刚才高省长和杜书记也都分析了当下省里的情况,也就几个市的市委书记人选进行了探讨,组织部里边实际上也对这几个人选进行过比较严格的甄选,大家对他们的情况也都很清楚了,这其实就是一个如何把最合适的人选放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把其能力发挥到最大化,既让干部本人从中得到锻炼磨砺,同时也让一个班子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头羊,带领一个班子率领一地百姓致富奔小康,我觉得今天我们的意图都应该都基本上达到了。”

方国纲的话说得很原则,既没有否定杜崇山的意见,也迎合了高晋的意图。

“抛开昌州不说,昆湖和宋州对于我们昌江来说都是三极之二,缺一不可,就目前来说昆湖局面要好一些,但是昆湖也有软肋,就是刚才杜书记说的,核心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缺乏,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是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这一点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局面整体向好的情况下问题还看不出来,但是一旦经济形势不景气,可能就容易出问题。当然昆湖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产业要素充裕,市场经济活跃,干部群众思想开放,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民间融资信贷尤其繁荣,这些要素如果运用得好,昆湖建立优势和支柱产业问题不大,而且产业经济也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对于方国纲的分析,荣道声很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