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还是一个初始萌芽状态的经济体系,不过他相信随着寿州的陶瓷业、造船业,徐州的冶铁业,海州的制盐业,浍州的制茶业,舒州的丝织业,这些产业都已经有足够的发展,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同时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那么这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起来,迅速发展成为产业中心,可能性很大。
江烽也不认为自己这是在拔苗助长。
实际上在历史上的晚唐之后,也就是宋代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而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工坊产业发挥在那之上的。
现在这个时空中,推广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制,促进粮食产量增加,同时解放出劳动力投入到工商业中去,这种良性循环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才能支撑起自己未来的可能更大的对外战争。
困扰江烽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最迫切的还是关于各镇的管理体系问题上。
都督府解决了军队问题,但是单单是自己所提议的徐州大总管府就管辖了二十一个州,一百多个县,这么大的面积,如此多的人口,尤其是很多都是刚刚接手,要想快速顺利的将其纳入自己的管治体系,根本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就目前的管治体制来说,哪怕自己早在浍州时就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官员轮训以及进行吏员培训,但是自己的辖地是在膨胀得太快了,这点新增的吏员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很大程度还是只能沿用原来的体系格局,而原有的管治格局已经很难适应江烽对这些地方上的行政管理要求了。
当然,江烽也知道这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情,同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主要精力也还无法放在这上面,军事上的事务才是他的主要精力所在,但如果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主动,拥有厚实的基础,那他也不得不未雨绸缪,早一些开始着手准备。
大总管府——州——县,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在州与大总管府之间设一个镇这一级的行政架构,也就成了江烽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设与不设镇这一级行政架构的优劣利弊都很明显,无需多说,关键是现在江烽就觉得自己对这二十一个州都有些吃力了,单单是这二十一个州的刺史、长史考察任命都已经让他觉得压力山大了,还要加上对这些州郡的监察体系安排,都是无比纷繁复杂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困扰着江烽。
第一百七十三章 南顾
当然,对江烽来说,纷繁扰心的事情方方面面,若真是事事都要他亲自去过问操心,恐怕他也早就劳累致死了。
但在大方向上,他却不能自己把脉,无论是陈蔚、崔尚,还是杜拓、王煌,亦或是王邈、杨堪、杨勋等人,他们的意见都只能作为参考,最终的决定还是需要江烽自己来把脉决断。
就像最终江烽决定军镇设都督府,但不设行政机构,而只是由郡公府派出监察使对各镇诸州的州务进行监察这一决定一样,争论再大,但江烽一旦拍板,那就必须无条件执行。
随着朱茂的归附,济、齐二州的政务也随之移交,政事厅面临着繁重的人事安排。
本身在对兖郓沂和徐泗五州的人事安排上,政事厅就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现在平卢诸州加上济州、海州八州之地官员人事的安排又接踵而至,使得政事厅连轴转成了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