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公……”曹姓粟特商人忍不住硬着头皮道。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原来谈的是八千匹嘛,只不过现在提前了一些,要求八千匹三个月内备齐,我相信你们粟特人能做到,是不是?”看到粟特商人点头,“至于另外四千匹,我希望你们先行准备,三个月后你们把这八千匹战马送到的时候,我会让你们看一样东西,届时,你们再决定是否将剩余四千匹战马送给我们淮右。”
送给淮右?!有没有搞错?这位彭城郡公莫不是发烧昏了头?还是想要硬吃强要?
不,如果这位郡公真要这样,也没有必要在尚未落实协议的时候就说这种话,而且他们和这位彭城郡公打过几次交道,知道这位彭城郡公对信义诺言的看重程度甚至比他们粟特商人还要执着。
以寿州窑为例,无论如何也不肯同意废除与波斯胡商所签协议,这反而让这帮粟特商人心里大定,这说明这位彭城郡公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这恰恰是现在许多藩阀最缺乏的东西。
粟特商人打交道的人形形色色,上至王公贵族乃至皇室,下至寻常匹夫百姓,乃至域外野人,但之所以能纵横万里,无往而不至,就是靠的信誉,而他们在接触交道这么多人中,真正能称得上有信誉者屈指可数,许多都是一副强梁嘴脸,哪怕你被迫与其做生意,但是也很难与其做超出生意以外的事务,不过这位新晋的彭城郡公却颠覆了他们的观感。
第九十三章 先进
“郡公的意思是届时淮右会拿出能让我们信服的东西?”安重喜忍不住问道。
康、曹、安这是昭武九姓中三大姓,而且三姓也一直是粟特商人中最显赫的三姓,在粟特商人群体中,也分为一些小群体,但粟特商人这种小群体之分主要是以经营类别而来,同时亦有相互交织。
比如曹姓粟特商人主要是马匹贩卖为主,而康姓粟特商人则是以瓷器、丝绸贩运为主,而安姓族人中则是借贷为主要生意。
康姓粟特商人本来一直希望能够打开淮右(武宁)的瓷窑,但是瓷窑却被波斯胡商垄断,这让他一直引以为憾。
随着北方形势日益紧张,北方的多处窑炉都已经停产,而越地闽地的窑炉大多被大食胡商垄断,他们粟特商人也插不进手,潭岳那边的瓷窑则被本地士绅把持,他们也多番努力,依然没有多少进展,所以最终他们还是把目光回到了淮右,希望寿州窑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考虑粟特商人。
曹姓粟特商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是为淮右(武宁)军提供战马和牲畜,康国英这边却没有多少进展,但随着庐州、濠州纳入淮右,庐州濠州的丝织行业也会重新恢复起来,这也是康国英所期待的,而安重喜则更侧重于如何能与不断扩张的淮右(武宁)军达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只要淮右(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货物渠道,他当然不吝于向淮右(武宁)提供更多的钱银贷款,这本来也就是生意。
“呵呵,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江烽也没有隐瞒的意思,“不过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我说了大家也不会相信,我只是希望诸位按照这个方案来准备,届时江某总要拿出让大家信服的东西来才行。”
“既是如此,那我们就按照郡公的意见去办就是了。”三个粟特商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曹居石略作沉吟便应承下来:“三月之内我们会陆续将八千匹良马送到宿城,到时候请郡公安排人接受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