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寿州本身就是淮水中游首屈一指的商埠,商业极其发达,江烽又力推工商业发展,像重建寿州窑,吸引关中胡商资本进入,收回茶盐铁酒专卖权又在放开,以工商业特权换取土地的手法也让光浍寿诸州的士绅望族勉强接受了这一现实,才使得淮右的局面稳定下来。
但是从长远看,这个出身寒门白身依靠军头们作为后盾的家伙对士绅望族态度并不友善,这从其麾下诸将和文官基本上都是来自大梁的庶出子弟,要么就是破落士绅出身,就能看出一斑来。
如果说蔡州袁氏真扥能承诺确保颍州大姓望族的利益不受伤害,焦向宁肯让袁氏进入,起码袁氏在南陈州就获得了当地大族何氏的支持。
但袁氏在光州的举动又让颍州大族不敢放心。
蔡州在去年一战中损失巨大,如果拿下颍州,会不会要从颍州大姓望族们身上刮一层来弥补他们的损失?这一点没有谁敢保证。
而且以焦氏族人的判断,可能性很大,毕竟袁氏也需要足够的利益来向一直坚定不移支持他们的诸姓来示好,尤其是像何氏这种从南陈州得而复失的大姓,若是袁氏不能给其弥补,恐怕日后就无人再愿意投效于他了。
第七十八章 出奇,分压
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以焦氏为首的颍州大姓望族才不敢向蔡州袁氏输诚,而且袁氏的风评历来不佳,朝秦暮楚的作风更让人不敢相信其承诺。
这种情况下,焦向宁肯选择淮右。
哪怕江烽对士绅望族态度不善,但是起码没有采取那种暴力手段直接剥夺士绅望族的财产田土,就算是要拿走士绅望族的一些东西,也会从其他方面给予一些补偿。
寿州三姓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否则不说郑氏,起码梅田二姓就不可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归附江烽,淮右也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安定下来。
焦向也知道袁氏不是没有派人联系过颍州的大姓们,但是最终大姓们还是没有敢相信袁氏,只要有一分希望,他们都不希望袁氏接掌颍州。
他们最希望的还是维持现状,但在的确无法维系现状的时候,他们宁肯选择淮右。
焦向的话让梁赞等人都禁不住微微色变。
焦向的态度其实就代表了颍州本土大姓们的态度,他们愿意支持自己,但是在颍州无力自保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让淮右入主。
梁赞内心虽然有些愤怒,但是他也知道颍州本土大姓也是没得选择才会这样,一定程度上他也能理解,谁让徐州援兵不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