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百姓饥荒贫困,国朝能解决温饱之后有些小小瑕疵,朕还是能包容的。最起码诸如捐官之类的事,还仅限于底层的吏员,若是对此一无所知,等国朝的重臣都可以以捐得官时,那就迟了。”
“朕不是那种无事生非的君王吧?内阁臣工至于怕成这样?”
别说是现在,即便是后世,社会治理结构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一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存在,赵曦还是能想通的。
“官家,内阁诸位各司其职,倒是老臣比较闲。再说了,臣已老迈,处理事务有些迟钝,老臣随行官家最为适合。”
富弼这样说,赵曦也无所谓。这人吧,一旦有了诉求,心里就不会那样胆气壮了。
换届在即,也就意味着这一届内阁多数是要致仕了。是彻底的致仕,还是入阁老院,内阁大臣心里也没谱。毕竟就阁老院的设置而言,似乎还保留着参与朝政的权利,而致仕是彻底的退出朝堂。
或许对于诸位内阁本身而言,致仕和进阁老院没区别,可谁也有自己的亲近故旧、子孙甥侄,谁家也需要有个能在朝堂顶层遮风挡雨的长辈。
现在国朝的官制,层次越来越分明了,或者说国朝所有的权利越来越集中了,真正的集权。
所以,在这样的档口,没人会去忤逆官家,关键是,官家这样的微服私访,真说不定会碰巧什么事,什么人。富弼的作用,更多的是能在官家面前有个转换的余地······富弼跟官家那种亦师亦友的交往,在国朝是公认的。
“富相,今日出趟远门,让太子监国吧······”
“官家······”
富弼本来还想说什么,想了想好像没必要说了。海晏河清、国泰民安这样的词汇,自有史以来也就国朝的这些年可以名副其实。这一点富弼还是有些自信的。
再说了,皇城司那些亲从官,哪一个也不比原来的近卫差。
“没事,今日朕会从汴梁驻军借五百军卒,由种建中将军率领。给高太尉的口谕已经出宫了。”
西夏战事结束后,高家以及滔娘一致请求官家,不再让高遵裕边疆任职。算起来高遵裕驻防边疆确实很久了,赵曦就干脆让他主持汴梁的驻防了······说白了就是养老。
至于种建中,是赵曦寄予厚望的,留在朝廷,比单纯的做个边将更有益于未来发展。武将,之所以在朝中有些偏见,就是因为文武之间的交流少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