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三章

倘若是董毡强势,与大宋针分相对,然后导致大宋攻伐青塘,最终大宋灭掉董毡,荡平青塘。那些内附的部落未必不乐意见到······终于不用心存愧疚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董毡作为他们的首领,也自愿内附大宋了,这就让他们都处于同样的处境,都是内附大宋者。

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在内附的吐蕃人中,一样需要有一个领头的······

从国朝的朝廷立场考虑,死掉的董毡比活着的董毡更有利于统治那些内附的部落。

可董毡请求内附,就意味着,在河湟那一片区域,吐蕃人依然有领头人,依然有他们认可的归属点。

然而,国朝却不能不同意董毡的内附。因为,董毡是榜样,具有象征意义。

“董毡不死,河湟难靖!”

韩琦的话也是章惇在奏章里的提法。公文奏章抵达朝廷的同时,王韶、苏辙和章惇各自也对董毡请求内附的事,各自阐述了意见。

王韶针对董毡的生死对河湟的影响,做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苏辙建议徐徐推进,以利益和怀柔的手段,逐步分裂吐蕃部落之间的联系,最后达到全面统治的结果。而章惇,直接陈述董毡存在为危害,建议不接受内附或者处死董毡。

“这时候董毡的死,可能导致王韶前期所有的努力白费,很可能造成河湟陷入战争之中。”

王安石这一次也没有激进,表达了温和的处置态度。

“国朝岂能怕战争?”

韩琦已经忘记国朝屡战屡败的曾经了。这时候国朝的战力已经足可以让他有这样的底气。

“对于河湟的绝对统治而言,死掉的董毡确实比活着的董毡有益。可是当下的情况还真不能让董毡死掉,更不能拒绝内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