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为,这一次大朝会,责任书作为补充议程,或者说州府和衙门加分项,让地方州府郡县或朝廷各衙门自愿认领与朝廷签订责任书。”
“如此一来,既可以推开责任书的模式,同时也有激发臣工上进心。有了自愿的选择,又是加分项,不作为固定目标任务。如此,不会因臣工为完成朝廷任务指标而强行摊牌,影响民生。”
不说仓促的原因,从符合实情谈起,赵曦也不可能在这样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强行推动一项措施。这与他循序渐进改变国朝现状的宗旨不符。
赵曦说完话,似乎听到了内阁大臣那一声的松气……至于吗?赵曦不认为他能对内阁大臣有如此大的压力。
或许,他们太求稳了,生怕有太多的变数。
国朝有了大改观,所有的一切得益于这些年的新政。同时,这样的成效也让朝臣不敢轻易去作改变。
之前所有的新政,赵曦都是经过沟通,然后潜移默化的渗透,最终得以实现。
即便是借王安石的口,也是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几次,逐渐让朝臣接受后,以一个相对均衡的成稿推出。
而这责任书…~说起来仅仅是签订的形式,其实,责任书跟军令状是接近的,最起码对于朝臣们是这样。
“官家,责任书具体指标如何确定?”
责任书来源于五年规划,比如,涉及到产业发展的进步,涉及到役兵招募的数量,涉及到税入增加等等……
“具体指标由各衙门和地方州府郡县自行确定。当然,这应该基于他们近几年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有提高,有进步,有改善,才能体现责任书加分项的意义。”
随后,赵曦便不再过问了,只是将此事交于内阁大臣。他只需要在大朝会的最后一日,看到大朝会有签订责任书的议程即可。
剩下的就是内阁大臣需要做的事了。
赵曦自即位以来的施政风格,基本上在朝廷,在内阁大臣中已经形成了,那就是沟通。
如今,当官家抛出责任书时,内阁大臣也同样选择了提前沟通。
主要是,这一次大朝会的各项议程推进,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让内阁大臣也更加认同了官家提前沟通的做法。
分组讨论的最后时刻,内阁大臣再一次分散到各分组中……
“诸位同僚,朝廷责任书的事宜,咱们工坊城是否要签订,需要诸位商定。”
富弼离开工坊城的讨论组后,王陶带着工坊城的各位主事离开了工部的讨论组……在分组讨论时,工坊城是与工部同组讨论的。
“朝廷责任书只针对工部,我工坊城即便有意签订责任书,势必需要协调工部的主官。官家曾有言,做事容易协调难。工部未必敢承担这份责任!”
李诫跟工部打交道最多,也真的了解工部那些官员的腐朽,跟工坊城的风气是两回事。
“责任书试行,又是自愿性质,可以看出这是官家推出,而内阁大臣并不情愿推行的事。这时候,工坊城应该率先响应!”
“至于工部如何,工坊城需要在意工部吗?王城主同样是议政!况且,工部七成的政绩,基本靠工坊城来担负,只要咱们工坊城主动,相信工部不介意借咱们的风。”
申天赐纯粹是被官家带着做到国朝高官的,在他心里只有官家。只要是官家有意做的,在申天赐看来,工坊城就该无条件执行。
“工坊城自上一次推广新产业以后,这些年再没有大范围扑买工坊城的新产品。咱们有底蕴。再有一次推广,工坊城完全可以大幅度提升各项指标。”
“城主,其实对于工坊城,具体化责任书不难,完成责任指标也不难。下官以为,工坊城完全可以以工坊城为主体,直接与朝廷签订责任书……”
工坊城是官家的自留地,这确实是事实。
韩缜离开了,薛向离开了,如今是王陶任城主,入选议政的苏颂和沈括不说,以李诫、贾宪、申天赐这些具体主事,都是因为官家而得以改变命运的。
在工坊城,唯有官家的意志才是工坊城必须遵行的。
在这一点上,别说是王陶出自潜邸,即便是新调来城主,也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工坊城是一个以能力为尊的地方,这种能力并不是说文采,也不是说出身,而是在工坊城整个产业同的认可。
就比如现在,虽然有商讨,但是所有人都盯着苏颂来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