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种鄂率军北上,而郭逵将大军分散在大川岭周边的山岭中……他带的新军都是擅长于翻山越岭的,就是当初的东路军,为在忻县形成围剿而专门挑选的军卒。
好不好的,辽军见种鄂北上,营寨空虚,经过几日试探后,居然再次挥师进营……
郭逵分散在大川岭周边山岭里的大军,早严阵以待了。于是,在辽军进营休整之时,埋伏于山岭里的大军万炮齐发,陷入大川岭营寨的辽军,是真正的措手不及,五千骑兵,只逃脱不足两千……
在接到前线奏报时,就连近段不怎么吭气的王安石,都认为当浮一大白!
国朝的文人,一直认为有计谋的胜战才是真正的胜战。
“辽使,记得你上次觐见时,我皇陛下曾当面下令让种鄂兵发大川岭,据前方战报所奏,大川岭也确实为种鄂大军扎营。不知辽使所言,何时大川岭被辽军所占?难不成种鄂存在丧师辱国之罪?”
人家辽使现在好像是代表北辽皇帝问陛下的,官家不可能跟他扯,富弼作为执宰代表了,便反问了。
“贵国大军已经撤出了大川岭!”
“如你所言,莫非我大宋没驻军之处北辽就可占据吗?种鄂打下大川岭,郭逵换防后岂能丢失?”
没人说什么死伤辽骑的事,直接把争论的焦点放在了大川岭是谁家的问题上。
文彦博的话很明白,种鄂打下了大川岭,就意味不管是否驻军,都不该是辽军可以染指的,郭逵是去换防,炮击侵占大川岭的辽军没错。
不能说是故意,但实际上在国朝的朝堂,都选择性忘记了月前大川岭还是北辽的。
甚至辽使都忘记了那是被种鄂刚占领了不久。
这就是攻防转换后的结果,也是国力提升后人自然的反应。没人觉得不合适。
“宋国皇帝陛下,非我大辽争强好胜,也非我大辽在大川岭一事上胡搅蛮缠,实乃大川岭决定着辽宋盟约签订之大事。还望宋国皇帝陛下三思,归还大川岭于我大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