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臣工,太子转眼十五岁了,也就是这个年纪,我随狄汉臣南征……岭南蛮荒之地我能出征,如今仅仅是河东路,太子又有何不可随军出征?”
“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内苑深宫养不出经世之才,一个掌控偌大帝国的君王,不应该只属于内苑!”
也不知道儿子用了什么法子,居然说通了滔娘允许他出外游学并参加考举。
赵曦相当赞成,并且将皇子十五岁出宫经历着为永例了。
他不是他老爹,现在他已经七个儿子,五个姑娘了,这还是不收后宫的结果。
说出来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但事实就是如此……不必担心儿子出什么事而断了继承大统。
这事就这么定下了。其实富弼等人也明白,从官家亲征开始,国朝的几次对外作战的大胜,几乎都是由武将统率的。
那怕是第二次南征,虽然有吕公著这个名头,真正征战时,完全是官家设定的什么作战参谋制度,说是吕公著在指挥大军,还不如说是整个将领集体的智慧。
可能适应官家设定的参谋制度的文臣有几人?除了有护卫营出身的文臣,那个文臣能容忍一群丘八在他们面前指手画脚?
或许,是说或许,真的该选文臣进讲武堂参训了,否则很可能在未来的国朝征战中,再也找不到文臣的踪迹。
文佐官?恐怕官家设文佐官的前置应该是讲武堂参训吧?总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推动一些事情。
确实,赵曦确实就是这个意思。文佐官,说白了就是让文官团体往军伍中掺沙子。同时,也是让文武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途径。
方略既定,接下来还有诸多麻烦事务需要忙碌。
撇开纷争,在不考虑争斗的情况下,政事堂相公在处理政务上确实都是好手。
每日奏报,赵曦能看得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者……
整个方略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辽夏联军进入雁门关而不起疑心?
先不说丧师辱国会导致朝臣的攻讦…~这个锅赵曦不准备让狄青到任以后去背,那怕狄青有这个准备,赵曦还得考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