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曦不会让段思廉最终以俘虏的身份来汴梁,到最后,段思廉应该感激他赵曦,会知道赵曦对他有多好。
当然,这次回去,免不了咒骂,那又怎样?还是得求到朝廷来。
段思廉在这时候辞行,政事堂相公对吕惠卿有很大的意见。
太仓促了,朝廷还没来得及商量派驻文官的事,段思廉就辞行了,这让朝廷的谋划似乎只完成了一半,或者更少。
相公们从来不信武将能左右了大理的国事,也就是说,没有配属文臣,大理将还是原来的大理。
这一次朝廷南征,好像根本就没捞着好处。
看看官家,再看看吕惠卿,都明白了,这是段思廉钻了空子。拿到矿城借兵的手令后,这段思廉居然来了个突然袭击。
又是一次半拉子谋划!
相公们不知道大理这时候已经没有士人了,也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管国朝士林怎样看大理的士子,赵曦都不想让他们知道南征军斩杀大理士子的事。
都是文臣,都是士子,所谓的圣贤一脉,谁知道这些文臣会不会有兔死狐悲的觉悟。
这种事,就这么着吧。
想必到时候段思廉求到朝廷,再借文臣时,也不敢提南征军斩杀了大理所有文人的事。
那是战事,是战乱时期,段思廉逃亡了,并不清楚具体情况,也说不出具体情况来。
又是要求人,再指责国朝?他没那个胆。
这也是赵曦要钻的空子。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漏洞应该是范缜,赵曦没有要求吕公著怎么做,但吕公著并没有让他失望。
范缜从吕公著接到密令的第二天,就开始负责转运俘虏的事…~他是转运使,真正的南征军后勤转运由工坊城负责,他安置俘虏也是应有之理。
这时候估计还在广南吧?或者在成都府。
反正范缜对打打杀杀的也烦,对大理那山山林林的更烦。有安置俘虏的借口,正好不用到战场。
各取所需,整件事下来,各种巧合,确实让赵曦的谋划天衣无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