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这些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化制造系统而已。
一直到1976年,日本法拉克公司展出了由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简称fc),为发展fs提供了重要的设备形式。
这些,也不过只是一个传统的雏形。
虽然说是柔性化制造系统,但是因为技术原因以及计算机性能问题,根本就没有办法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判断刀具的磨损程度,所以设备是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但是操作却是人工在操作。
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始出现的一些无人化的自动生产线。主要表现就是汽车工厂的焊接生产线以及自动化的涂装车间。至于冲压生产线,因为很多的模具都是重达数吨甚至数十吨,机器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准确地把这些模具给随时轻易地换上去。
更加重要的就是,这些机器人,没有办法识别刀具是否磨损,是否出了问题,毕竟都是机器人自动判断的,只要没有达到计算机设定的时间,根本就不会更换,到时候将会加工出一大批的废品出来。
这是整个世界的难题。
同时,这个项目的并不是不到两百亿美元的资金可以研究出来的。云非知道这个玩意儿,自然是知道一千亿的人民币根本就不可能把这个项目给研究成功。
不过,不管话多少的钱,他的九一研究院存在的目的,都是坚定不移地向着这个方向奋斗。不管投入多少的资金,都不能够像国外的那些公司使得这一方面的研究因为资金消耗太大一直都是慢慢地研究着。
中国,比国外在这方面有着太大的差距了。
云非的九一研究院里面建立的这个研究项目,并不只是这样简单的集成,而是直接用机器人来代替操作的工人。这不是日本法拉克的那种最为基础的运用,日本人目前也在向着这个方向的研究进发。
一直要等到很多年之后,日本人才会发现,他们其实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做错了路。
就如同当年的前苏联一样。
日本人研究的柔性化制造系统,其实也就只能够算是当年前苏联的那种大规模专机生产的升级模板。
云非为什么在整个集团公司要研究可以到处乱跑的机器人?
要知道这样的机器人不仅仅成本更高,技术含量也远远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只可以负责一两个工步,甚至像焊接机器人那样需要数台甚至数十台的机器人才可以完成一个工序的工业机器人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