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中国,缺乏的是,能够向各种高科技领域延伸的机床工业。

所以,国家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对于那些能够生产高精度机床的企业,不仅在各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扶持,连属于国家的那些高端技术人才,都领着国家的工资免费帮那些企业干活。整个国家无数人员花费了无数精力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任由那些企业免费取用,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让整个中国的机床工业能够赶上欧美帝国列强,甚至超过他们?

云非原来那个世界的花数,就是最为成功的例子。压倒了众多国家自己的工厂,一跃成为华夏第一,每年的税收减免、财政拨款看得一众国营的机床企业都双眼发绿。要知道,花数当年能够生产的,也就仅仅是中档一下的数控系统,他们的机床,就别提了。除了系统还行,设备就是垃圾。

云非带着李璐在宽窄巷子喝完茶之后,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锦里给逛完,最后带着两个美女在一个老旧但是拥挤不堪的火锅店里面吃了一顿最为正宗的麻辣烫。

苏联的这些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没有几个人会说汉语,还好,李璐这个卖家做得比较地道,配备了十多名懂技术会讲俄语的翻译人员。这些翻译,都是来自东北那些重工业工厂里面的,很多人的父辈都曾经到苏联学习过,再加上五六十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帮着中国建设基础工业的时候,有不少的苏联老大哥留下了后人在中国……

王庆丰就懂一些俄罗斯语,跟这些来自白俄以及乌克兰的老大哥们聊的很是投入。

云非在第二天就跟这些苏联来的下属完成了见面,好些个苏联人对于如此年轻的老板感觉到无比的震惊。不过后来一想到他们国内的情况,也就不作任何反应。在红色帝国里面,十八九岁管理一个硕大的工厂,或者一个巨大的研究所,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么?

他们来中国,就是打工的,只要老板安排工作,他们都会去努力地完成。老板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能够懂就行了。那些苏联来的各方面的工程师已经做好了被什么都不懂的人来领导他们的准备,却没有想到,云非直接从他们中间指定了管理人员。

萨瓦夫斯基:男,苏维埃联盟乌克兰某机械动力研究所主任工程师,51岁。这是卡马特到苏联境内,网络到的唯一一个专家级的机械方面的人才。云非任命他为这个厂房已经有了雏形的机床工厂的副总工程师,负责领导这些来自苏联的工程师们进行各种机械方面的设计工作。

娜塔莉娅:女,47岁,苏维埃联盟白俄罗斯某电子研究所工程师。这是这批来到中国的苏联人中唯一的一个女人,丧夫,家中子女五人,年龄最大的儿子伊戈尔是一机械工厂的工艺技术人员,29岁,未婚。

因为厌烦了国内贫困的生活,在卡马特到白俄境内招聘的时候,他得到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娜塔莉娅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才跟着来的。再加上苏联的环境确实恶化,她每个月的工资根本就不够养活家中四个失业子女,就来中国碰运气。云非任命她为自己工厂电子电器方面的总工程师。

维萨里昂洛维奇:男,35岁,苏联不多的计算机工程师之一。来自乌克兰某军事研究所。云非任命他为机床计算机控制事业部的总工程师,下属三个来自苏联的软硬件方面的计算机工程师,云非直接丢了一套自己他自己抄袭至后世的32位的工控芯片的图纸之后,就不管他们了。他需要这几个并不是搞单片机的家伙把这个芯片给搞出来,把现在负责采购的母文斌介绍他们认识之后就不再理会他们。

现在的人民币依然非常值钱,云非给几个总工程师每人三万人民币的年薪,其它的工程师根据经验以及级别从六千到一万五不等,技术工人同样按级别,从五千到一万八不等。当然,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工资,奖金什么的,必须要等到这些人创造出了价值才会有。

原本觉得云非给的工资太低的李璐,却没有想到,所有的苏联人对于云非给出的这份工资都表现出了惊喜的神情。在他们国内,他们每个月拿到的工资,也就只相当于一两百块钱的人民币,由于国内物价远远高于中国,他们拿到的工资的购买力就更加少了,这刚来中国,每个人就得到了如此的高薪,如何能够不兴奋?

在见面之后,云非给每个苏联来的人预支了半个月的工资,给除了萨瓦夫斯基领导下的机械方面的工程师以及二十多名八级以上技术工人的其他一百多号人放了一个礼拜的假之后,就带着这些一来就被老板压榨的人包下了两辆32座的大巴车,向着大巴山的深处奔去。

昏黄的灯光,嘈杂的噪音,大山深处的9327厂的各个车间,再次焕发了活力。虽然现在这些工人都是在进行技术提高的练习,不过每个人都很珍惜现在的工作机会。尤其是数十名苏联工人进入车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