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当肉价便宜了,百姓该买不到肉,还是买不到肉,李孟羲突然想到。
为何会如此?
因为古代,贫富差距极其严重。
肉哪怕贵到百文钱一斤,有权势的人,一样能把市面上所有肉给买走。
有权势的人哪里会缺钱,真缺钱了,就加苛捐杂税,钱不就又有了。
要问,有权势的人,买那么肉,能吃的完吗。
吃不完咋了?就不能买来放着?就不能喂狗?
古代豪门,哪怕肉买的多,都放臭了,也不会给百姓吃的。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纵然,李孟羲若真有天纵之才,能大规模普及家畜的阉割技术,甚至,凭借还记着的一丁半点生物课学的知识,李孟羲说不定还能把不同种类的家猪,通过人工培育杂交的方式,费几十年之功,说不定能培育出一种生长速度极快的家猪,能让市面上肉价降低一倍。
哪怕,肉价降到极低,好像百姓还是吃不到肉。
总有一些混账,看穷苦百姓吃上人,穿上新衣服,他就非常不爽,非得把肉全部给买走,就是倒河里,也不给百姓吃。
然后大过年的,家家没肉过年,这厮反而开心的大笑。
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两千多年,绝对有这种败类。
李孟羲突然明悟,百姓能不能吃肉,关键不在于养殖技术,不在于能不能用更少的粮食,让猪长更多的肉,而关键,在于分配。
(朱门酒肉臭是吧。)李孟羲心里暗骂,脸上露出一抹戏谑的微笑,(那老子,就治治你们这些混账玩意儿。)
关键不在养殖技术,而在分配。
即然关键在于分配。
李孟羲已经有了腹稿,知道该怎么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来保证物资公平分配了。
答案是,按需分配,即,粮票,布票,油票,各种票。
按人头,发购物票,要买东西,凭票购买。
纵然有万贯家财,想多买一斤肉,也绝无可能。
如果此法能实行的彻底,那么,像晋朝那样,王公贵族为了斗富,这个扯丝绸十里来铺路,那个扯丝绸二十里来铺路,这个用蜡烛当柴烧,那个又用香料铺地,如此种种奢侈浪费的行为,当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