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见之明

此非是无礼,而处事不妥也。”刘备谆谆教导。

李孟羲早些日子,忽悠刘备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并说愿和刘备为彼此之人镜,照出彼此得失。

刘备很当真,李孟羲真有不妥之处,他必然要指出来。

于是,李孟羲时常被刘备捉着教育一番。

“受教!”李孟羲发自内心,朝刘备拱手一礼。

人情世故,拿捏在微妙之间,多一点则太过,轻一点则礼仪不达,刘备要不提醒,李孟羲还真想不到这一点。

由此看来,世故通达的刘玄德于李孟羲而言,是良师。

“走,孟羲,《孙子》兵法,今夜要学吗?”关羽看夜已经很深了,于是问李孟羲是回去休息,还是有空,继续往下学兵法。

学嘛。

《孙子》兵法一篇地势篇就让李孟羲大为受用,学会孙子全篇,李孟羲势在必得。

于是,兵法记得滚瓜烂熟的关羽就继续在篝火旁教李孟羲和刘备两人。

记忆能力的差距渐渐拉开了,李孟羲已把第三篇快学完了,刘备第二篇还没学一半。

前世,李孟羲和绝大多数应试教育的学生,被称为做题家,尽管如此,经过长久的能力训练,李孟羲掌握了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学习方法。

关羽每教一句兵书,李孟羲必然要理解了意思,然后才继续往下学。

因为能理解内容,所以背诵记忆起来更有效率。

关羽教刘备的时候,也是先讲解一番,然后再教。

若不是如此,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干巴巴的背,记忆效率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