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盾相撞,其实不一定要硬碰硬的拿盾去撞敌方的兵器。尽管硬对硬的碰撞最为简单粗暴不需思考。
然而如此没有技巧的用法,盾经不起多少砍劈就要散架了。
木盾的耐久很有限,刀枪对盾的伤害自然不如斧头,可木盾又能被环首刀劈上几次?
盾的防御力随着受击打的次数增加,强度下降的会越来越快。
完好无损的盾能完全扛住第一击劈砍,当敌人的攻击砍在盾上,在完好状态下的盾上留下了第一道砍痕时,这时构造盾牌的木料上就出现了裂缝,木料的强度骤然下降。
这反应到盾牌的整体上,当同样力度的第二次劈砍在了盾牌上之后,给已经开裂的木料造成的损伤,数倍于盾牌第一次的损伤。
故此,盾牌的强度不是由100,降到99,再降到98,而是由100,下次就降到50,再很快降到25,再降到5,到零。盾损坏的速度随着盾身的损伤,外界的攻击能越来越轻易的对盾造成破坏。
应对敌人的攻击,实则不必用盾硬挡。攻击来临,手腕可以瞬间变动方向,正面敌人的盾牌变成盾侧对准敌人。
盾牌像一把刀一样,侧格开攻击,然后盾快速切进敌人怀里,坚硬的硬木盾的棱狠狠地朝敌人鼻子上砸去,保准敌人瞬间丧失战斗能力。
李孟羲扛着跟他小小的身躯相比有些硕大的山字盾,他认真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用盾侧击敌兵刃,改变敌人的攻击方向足以,这样只用最小的力量就足以完成防御,还降低了对持盾士兵力量的要求,还让盾的损伤降低到了最小。
关羽面带轻笑,他看着言语不休说的头头是道的李孟羲,关羽和刘备相视一眼,两人皆是眼中含笑。
只教给了李孟羲最简单的格挡之法,李孟羲竟能触类旁通,自己领悟到了更具有技巧性的格挡技巧。
能一点就通,举一反三,此子于武艺一途,堪称良才美玉。
关羽和刘备对李孟羲更加喜欢了。
李孟羲虽说不通武艺,可他太聪明了。
前世接触到的信息太多,因此李孟羲有着很强的发散思维。
看到刘备架剑的技巧,他立刻就联想到了用盾架剑,联想到了剑盾术,这不是空想的,而是他的确看到过真实的画面,而是一个汉朝人,如果要有李孟羲一样的联想能力,那必须是得上过战场,最低也得近距离见过战场;关羽说盾要斜持,李孟羲立刻就联想到了坦克车的装甲,并且被关羽稍一提点,李孟羲瞬间就有了比关羽还要深刻的理解。
毕竟,连关羽都不确定,盾斜立的角度跟防箭的概率,到底有没有关系。
而李孟羲很确定,一定有关系。
这一场临时起意的教学,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盾不轻,只是拎着盾拎一个时辰也够累的,更何况还要模拟攻防,要举着盾做各种防御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