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页

再要么象征性留小部分兵力守御寿春、合肥,主力返回江东,抵御汉军。

战果是有更大把握击退汉军偏师,保住江东主体;代价是无力继续干涉中原,而这一退,将校军吏很难鼓足勇气再来中原。

怎么选,众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至今无果,就是顾虑孙权的颜面,以至于全军表现迟钝,什么都后知后觉一样。

潘濬表面上也为这个问题苦恼,真要让他做选择,没什么好犹豫的,秉持汉军一贯的优良传统,先撞上去,打一架再说。

立刻提兵北上,先把刘封的春耕生产破坏了,刘封毕竟初立,急需要休缓内部伤口,安抚士民惊慌情绪,要逐步确立威信。

春耕之际发生一场军事对峙,足以击垮刘封的治民威信,没有两三年休养,刘封无法对外采取行动,无异废掉刘封的行动能力。

至于耽误己方春耕、积蓄……没什么好怕的,反正今后也很难干涉外界,关上门安心理政,休养战争创伤即可。

等刘封恢复对外干涉能力,己方也就恢复了。

掐算时间,那个时候刘备应该会撑不住了,那时候正好各家联军,帮刘封打内战抢皇位。

南边一个汉,东边还是一个汉,又恢复到孙权外交手段谋求的那种局面,自家又可以做大汉吴王。

只是自己想到的事情,孙权也能想到,孙权没有强制推动执行这个计策,可能孙权也有其他方面的顾虑。

比如,不愿向刘备的儿子称臣。

给刘协称臣并无心理、脸面上的障碍,大家本就是刘协的臣民出身,调头回去再臣服,不算什么。

给曹丕称臣也不算什么,可刘封猝然崛起,就因是刘备的儿子,空手套来好大的一番基业,这么急巴巴去臣服,脸上实在是无光。

如果帮刘封打皇位战争,等于在帮刘封抢自己女婿刘禅的皇位……事情怎么看怎么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