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方面,税收还不是很多,毕竟大家还没养成纳税的习惯,朝廷设立的税吏司在各方土皇帝的势力范围内执法权也有限。
不过每次统计汇报上来的数额都在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很大,可见运行良好。
此外,还有杨瀚其实挺在乎的忆祖山周围的几十个村寨的发展。
杨瀚是把这些村寨当成了试点,所以这里村寨虽小,却是仿佛麻雀,五脏俱全。
杨瀚按着大宋的官府职司范围,依据三山目前的实际情况,做了些调整后,在这些村寨一一设置官员。
如果他们在这里能够运行良好,这些人将来就是他的预备干部,是要撒向三山各地的,所以对于这些人及其衙门的运行,杨瀚不能不上心。
最后就是民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了。
各村先是有了自己的民壮,如此运行了一年之久,杨瀚就在这基础之上,开始将相邻相近的村寨进行联合,组建民团。
人数增加,条件复杂之后,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比以前要复杂的多。
如果有谁能从容驾驭一支民团,从它的组建到日常的管理,再到拉练,全部如臂使指的话,这隐隐然就是他的将官系统的苗子了。
杨瀚已经密令急脚递,从正战乱不休的瀛州弄些将领回来,他要利用这些人建一所将官学校,把附庸于他的这些村寨中有潜力培养成将官的年轻人集中起来培养。
他在咸阳宫里与律政宫相对的另一侧,已经把一幢新殿命名为武英殿,从瀛州弄来的武官教习,都将集中于那里。
说起来,杨瀚的工作量和管理着一个庞大国家的帝王们其工作量是无法比的。
但他原本只是一个街道司的小吏,再如何慧黠聪明,再如何深谙人情世故,并且凭着他所知道的朝代更迭的经验,暗中推动着三山洲的变迁。可具体落实下来这些管理事情,不管是管理办法、管理经验,他和他手下这些人一样,都需要学习、揣摩与进步。
而这,落在千寻公公眼中,自然是极其的不屑。
她好歹也是传承了五百年的瀛洲皇室自幼就确定的顺位继承人之一,有众多的大宗师调教、指点,她再是顽皮,再是不在乎这些东西,可就算是用灌鸭手段,学到的帝王手段又岂是杨瀚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