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剑飞听了突然眼睛一亮,笑道:“伯母,你说我要是将这些零散的华人社区影院,连结成一家院线如何?”
张冰倩摇头道:“组成院线简单,但院线成立后就会开支大增。而且这里是美国,港片的片源非常不稳定,再加上华人社区的观众基数太小,影院也都是些小影院,做院线基本是赔本买卖。”
康剑飞解释道:“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有好片子在美国上映的时候,就将这些零散的影院结成临时院线,放映完后再解散院线就是,这样就消除了很多管理经营成本。”
张冰倩还从没有听说过搞临时院线的,下意识地点头道:“也许可行吧。”
不是也许可行,而是一定能行,临时院线这种东西是香港电影业衰落后,许多香港电影院和制片公司生存的法宝。
在另一个时空里,黄白鸣的永高院线由于经营不利,3年亏损一亿多,94年就宣告解散。这只是香港院商悲剧的一个开始,后来随着电影市场的衰落,越来越多的院线经营不利而关门。
发展到后来,许多院商在吃了大亏后,干脆就不组院线了。只有遇到强片的时候,才会由片主联系各家影院组成临时院线(不须付发行费),有计划的排片放映该电影。一旦这部猛片落画,这条临时组建院线也就宣告解散,继续各自独立经营,等下一次遇到猛片时再连结影院成线。
在这种形式下,香港影院商采取租赁影院的方式,以资产为联结建立相对独立的放映院线,与发行商和制片商随时结合,短期签约,大大减少了亏损的风险。
如果在此时的美国华人社区使用这种方法,效果非常令人期待啊。
康剑飞正考虑着组建临时院线的各种细节,张冰倩突然说道:“我知道有个人,她跟美国的华人影院商有些联系,你可以找她问问。”
康剑飞问道:“谁?”
张冰倩说:“影坛才女唐书璇。”
“唐书璇是谁?”康剑飞当年在北影念书的时候,显然没把中国电影史学透,他完全没听过唐书璇的名字。
唐书璇对香港电影的贡献,不仅仅是以她为始开创了香港电影新浪潮,促成了一本叫做《电影双周刊》的杂志诞生。后来香港的许多电影人亦受她影响,将她的艺术风格和理念传承下来。
比如香港最优秀的美术指导、剪辑师张叔平,其剪辑能力就是在给唐书璇做副导时学的,而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美术理念受到唐书璇的影响。
除此之外,王家卫在出道的前十年里,受唐书璇的影响非常大,他的《旺角卡门》里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唐书璇电影的影子,后来才在此基础上摸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