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到宫中,天子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最后的危险,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商议来商议去,他们却找不到好的应对办法。以王莽说事,是祢衡首先挑起的,路粹应战是天经地义,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并没有影射朝政的证据,只是纯学术讨论而已,形式疑似帝王本纪,但文章并没有标以本纪的名目,对王莽也是直呼其名,并没有冠以新朝太祖之类的称呼。如果强行打压,不仅没什么用,反倒让人觉得朝廷心虚。
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孔融、祢衡写文章应对,将影响局限在学术范围内。
天子想到长公主送来的画,再看看看着束手无策的群臣,心中一片凄凉。他甚至不知道这些大臣是真的没办法,还是不肯想办法。在普通庶民的民心倒向孙策之后,官员、士子也动摇了,本朝养士百余年,如今却眼睁睁地看着孙策蚕食人心,无可奈何。
时不我待,不能再拖了。时间拖得越久,对朝廷越不利。
退朝之后,天子留下荀彧、刘晔等人,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催促袁谭、刘备、贾诩出兵,夹击孙策。
……
谢煚看着杨修走进来作坊,立刻低下了头,静悄悄的站在一旁,校对手里的文稿。
他就见过杨修,但杨修却不认识他。朝廷赦免他们之后,他不敢回江东,就改了名字,留在长安。原本在市中帮人记账。他通晓吴语,又能写会算,和关东的商人打交道比较容易,还能顺便打听家里的事。后来长安开印坊,需要识文断字的人抄写、校对书稿,他便又到了印坊。对他来说,这毕竟是与书有关的事,总比为商人记账好一些。
杨修与这个印坊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他校对的。杨修对他印象不错,不过他清楚杨修的身份,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到万不得已,也绝对不在杨修面前晃悠。
可是今天杨修冲着他来了。
听到杨修的脚步声在自己身边停下,谢煚僵住了,一动不动,脸色苍白,脑子里嗡嗡作响。该来的总会来,终究还是躲不过。
“谢君,借一步说话?”
谢煚抬起头,木然的打量着杨修,想笑两声以示无畏,脸皮却有些不听使唤。他为掩人耳目,放弃了谢姓,将煚字拆开,自称巨炅,印坊里的人都称他巨先生。杨修称他为谢君,自然是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
“不知长史有何见教?”
“江东有佳音,谢君也许愿意听听。”
谢煚没有拒绝。事到如今,他无处可逃,倒不如坦然些。他跟着杨修出了印坊,来到印坊主人为杨修特地安排的小院。小院很安静,一个人影都没有,连服侍杨修的侍女都退了出去。站在院中,杨修从怀里掏出一封家书,递给谢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