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作祭文,书丹刻碑。数百名南阳名流贤达与会,聆听了蔡琰的文章,观看了蔡琰的书法后,大为赞叹。都知道蔡邕是大名士,文章书法冠绝天下,没想到他女儿也有如此学问,真是大开眼界。

趁热打铁,孙策宣布郡学将请蔡琰升堂开讲,特设幼稚班,年龄七岁以上,十岁以下,学制一年,郡学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等文具,并提供免费午餐一份。这么做,不是为了表示有钱,而是方便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十岁以下的孩子不是劳力,还能免费吃一顿饭,即使是再穷的人家也不会拒绝。

不管是谁,哪怕他对孙策有再深的仇恨,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善政,至于能坚持多久,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现在而言,你总不能一口咬定孙策就是虚伪,收买人心。

由这件事开头,孙策提出了征收商税的初步设想。南阳四通八达,外地商贾很多,商税很可观。但反对的人却极少,因为本地人虽然也经商,但商人的主体还是外地人,征收商税可以间接的减轻南阳本地人的负担。况且孙策说了,如果商税的征收达到预期目标,将逐步取消口赋。

口赋就是人头税,按人口收钱,七岁到十四岁,不论男女,每年收二十钱。以南阳计,每年的口赋大概五六百万左右。口赋对有家产的人来说无所谓,就算是千口之家,儿童有百数,每年也不过几千钱。可是对穷人家来说,这一年几十钱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总之,孙策的政策虽说是善政,但对世家豪强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利益,受益的还是普通百姓。

但是,孙策随即提到的采购计划却是针对世家豪强的。

南阳是郡,包括宛县在内有三十七个县,从太守到普通属吏有两三千人,如果再算上亭长、驿卒之类不在编制内的小吏,总数近两万人,每年各种需要的物资是个不小的数目。比如孙策提出的纸张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生意,一下子采购两年的用量,还提前支付一部分资金,等于孙策帮着建作坊,还包销一部分产品,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

南阳是大郡,人口近两百五十万,再加上流动人口,总数超过三百万,将来还有可能近一步提升。三百万人的吃穿用是一笔笔大生意。以盐为例,每人定额是每月三升,一年的盐总消耗量就超过百万石,价值两个亿,利润四千万。即使分给十个经销商,每人也有一年四百万的纯收入。

仅此一项,就已经让很多人心动不已。原本抱着且看他横行到几时的人也按捺不住了,开始观察其他人的动向,既不好意思先出头,又怕被别人占了先。

在孙策报出一项项的采购计划后,叽叽喳喳的议论声越来越响,渐渐连孙策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孙策干脆宣布,待会儿太守府会有详细的方案,有兴趣的人可以找阎太守洽谈。

孙策话音未落,“轰”的一声,阎象就被人包围了。孙策反应慢了一点,差点被人推翻,情急之下,左手挟起黄月英,右手挟起冯宛,纵身窜了出去。那一边,周瑜也眼疾手快,将蔡琰护在身后。看着乌泱泱的人头,几个人面面相觑。

“阎府君不会有事吧?”冯宛一边慌乱地挣脱孙策的手臂一边顾左右而言他,借以掩饰自己的窘迫。

孙策心有余悸。“千万不能有事,这要是被踩死了,和被钱砸死了一样,可不怎么好听。”

众人相顾失笑,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蔡琰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夫子感慨,好色者众,好德者寡,依我看,好财者比好色者更多。贪婪,才是德行最大的敌人。”

“蔡夫人也不必感慨,财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能养生,亦能害命,关键还是看你怎么用。治财如治水,宜疏不宜堵。民富才能国强,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