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嘿嘿笑道:“蔡先生,你说你也真是,一把年纪了,怎么就见不得人好呢?”
“你这么做,对士元是好,对子夫呢,公平吗?”
“我可没强迫她。”孙策一摊手。“士元虽然相貌一般,可是他天资聪颖,将来必成大器。子夫虽说有些小脾气,可她不是以貌取人的俗人。再说了,这丑啊美的也就是那么回事,看多了,习惯了,也没太大区别。琉璃倒是亮,毕竟不是玉,你说对不对?”
“这倒也是。”蔡邕点头赞同。“士元是块荆璞,细心雕琢,将来必是难得的美玉。”
冯宛眼珠一转,突然说道:“将军,我怎么听人说将军对琉璃的评价还在美玉之上?难道是因人设言,为事立意?”
第0267章 信心
孙策想不起来和谁说过琉璃的事,但他肯定冯宛听岔了。他喜欢的琉璃绝不是冯宛以为的琉璃。
琉璃就是玻璃。
后世很多人好奇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早就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却一直没能造出望远镜、显微器,走上现代科学发展之路。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说是原料不同,无法制出真正的光学琉璃,有的说是自从儒学成为主流,读书人视望远镜、显微器为奇技淫巧,不能说没道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中国人制琉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当作工具,而且为了仿玉,作为玉器的替代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玉器是身份的象征,使用玉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玉料和能够加工玉器的工匠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其他人除了得到赏赐是不太可能得到玉器的。即使是在三国时代,孙权称帝,因为没有玉匠,吴国就一直没有玉印,只有金银材质的玺印。
没有真玉器,就用琉璃代替。琉璃二字从玉,就是这个原因,从一开始,琉璃就是作为玉器的替代品,最好的琉璃就是拥有近似玉器的温润,而不是透明如水晶。方向错了,自然不会往那个方向努力,就算偶尔造出了清澈透明的水晶也会被认为失败。弃之不顾,自然谈不上去把玩,去发现。
孙策如今是南阳之主,不缺送礼的人,玉器不能随便送,琉璃却少不了,但他对那种模糊不清的琉璃真没什么兴趣,他想找的是那种透明清澈,能当镜片用的玻璃,喻之为神器。只是不知道怎么就传到冯宛耳朵里,现在又用来戳他的软肋,却不知道此琉璃非片琉璃。
孙微微微一笑,面不改色。“这就是姑娘你的不对了。我只是说张子夫不是俗人,可没说我不是俗人啊,我怎么能和她比?张子夫不以貌取人,我却最喜欢以貌取人。”
面对孙策的坦诚,冯宛无言以对,只得调皮地翻了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