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兵力雄厚,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奥斯曼军队的后勤压力就会大。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势如破竹,一路之上,都能得到一些补充,就没有注意这些。可随着战局在明威堡僵持,这个后勤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明威堡离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已经很远,基本上很能从帝国本土运送粮食物资。克里米亚汗国这边在伏尔加河的出海口,倒是离得近一些。
但是,克里米亚汗国乃是游牧国家,本身就穷得叮当响,要靠着平日的劫掠,才能维持生活,哪能包揽奥斯曼帝国大军的后勤。
因此,柯普律吕愁啊!
以战养战的方式,倒是一个补充。但是,一路北上,能抢得东西都已经抢了。明威堡的北方,却是抢得不顺利。
和明军的战事,奥斯曼帝国军队这边,同样损失惨重。至少在军队的精锐方面,阿巴斯二世还真没说错,明军在士气、装备等等方面,都要比奥斯曼军队的任何一支要好。
战事的不顺,反应在柯普律吕身上,就是他自己感觉到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样的道理,奥斯曼帝国乱糟糟的,他上台之后强势整顿,真正能用的人手却没几个。如今这一次的东征非常重要,他不得不亲自领军。
可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的身体再怎么健康,也肯定是会累到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并没有东征,而是领兵去打威尼斯,虽然被他打赢了,但没多久,他也嗝屁了。
这个时候,也是差不多。柯普律吕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心中就更急了。
他都能想象到,如果就这样僵持下去,要是他死在了这里。那个对手,明军统帅洪承畴是个非常狡猾的人,肯定会抓住战机,大军很可能会崩溃的。
而让柯普律吕此时做出退兵的决定的话,那他也绝对不甘心的。因为他知道,一旦他退兵了,那么前期的战果都不可能保得住,至少伏尔加河流域必定会被明军抢回去。
思来想去,柯普律吕最终做出了决定,派人去和洪承畴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