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看不得朕偷闲啊,他们忙,也不想让朕清闲,哎,朕其实也是挺辛苦的,昨天一整天没消停。就像是追的这只豹子,追了整整几个小时,哎,怎么就没人帮朕把猎物都赶到眼前呢?”
想到另一个时空中,动辄猎虎数头,鹿兔上百只的“明君”,朱明忠忍不住嘲讽了几句。不过也仅仅就是如此了。
“奴才们把野物赶过来,说白了也就是为了讨好主子弄虚作假,由小见大,整个官场上,必定是为讨好上官弄虚作假,身为人君,非但不去制止,反倒自以为得意,天下要是有这样的明君,那史书里也就没有昏君了。”
陛下的话让王瘐深以为然道。
“陛下所言甚是,臣当年年幼时,尚不知为何陛下曾痛斥官员奏折中夸张言语,甚至令于奏折中书写‘日行千里’的官员,去走上千里,做不到立即罢官、流放,等后来考上了讲武堂,臣总算是明白了陛下的苦心,春秋笔法、文人夸张,看似颇显文采,可是于施政中非但无太多用处,而且还会误导朝廷,引发祸乱,就像当年北直隶大旱,有官员奏讲‘北直隶赤地千里、饥民千万’,如此夸张,虽看似好意,可是于朝廷非但无用,反而会导致朝廷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无法急时赈灾、救济,无法根据灾情轻重缓急,调整救济,若有失误必定会导致民乱,所以,陛下才会下旨,将上此类奏折的官员,一率革职流放,从此之后,我大明官场一改往日作风,再到后来郯城地震,各地皆如实上报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还有灾民数量,如此,才有了后来朝廷分轻重缓急,调派物资,才使得大灾后百姓人心安定,未导致灾难大饥。”
王瘐的话,让朱明忠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其实旧时的奏折的‘文词夸张’,其根源是官员懒政,施政办事必须要有准确的数字基础,就像户部开支,难道也是随意编出一个数字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朕当年治的是官员懒政,而不仅仅只是文词夸张。”
文人浮夸。上千年来,这个传统对于中国是灾难性的。甚至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走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和文人的浮夸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华丽而夸张的词汇远远比更重要。
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用文学上的浮夸去表述事实是正确的。事实上,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事实就是事实。他们选择浮夸的开始,华夏的文明进程就走向了一条歪路。
说罢,朱明忠扭头看着王瘐问道。
“要是朕没有记错的话,王卿老家就在郯城吧。”
“回陛下,臣家乡正是郯城,不过震后已经随家人一同迁往四川了,相比于郯城家乡,到四川后,日子过的倒是越发的宽松起来,后来臣能一路读到县学,考进陆师学堂,也多亏了家境的好转,要不怕是上不了县学的。”
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县学,等将来慢慢的也会免费的,不过这需要时间,再有二十年,差不多就可以了……”
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朱明忠一直以来的意愿,现在大明已经建议了从社学到县学,从府学到书院的四级教育体系。其实它们就相当于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但是教育的发展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所推动的,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教育会自行的发展下去。
在建立一个基础之后,健全……还是教给社会去健全吧!毕竟,大明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中学生。
“要是如此,到时,天下人必定对天家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