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你的工作。寅一郎,我们很看好你。”
“阁下,请恕我直言。如果大宋想雇倭国劳工,最好不要找贵族。他们自己也是靠各地地头拉壮丁。直接联系地头更有用。”
“哦?你来说说。”
寅一郎在下面混了这么久,对于地方颇有了解。上头这么问,他就讲述起自己的经历与看法。不管是镰仓幕府或者足利家都没有能真正控制地方,除了从两家手里直接拿俸禄的武士与贵人,倭国农村完全控制在地头手里。便是两家上头决定提供劳务服务,还是得靠下面的地头完成劳动力选择、集结与运输。与其走这么一大圈,还不如直接联络地头,让地头们亲自动手。地头动手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不用惊动上头,他们反倒可以把规模做的更大。
大宋这边的负责人对寅一郎的建议很重视,经过整理之后就发回国内。赵谦这边很快就看到了报告,第一反应就是‘大实话’。赵谦明白基层遇到的特点,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出色的基层负责人知道自己面对什么,要怎么应对。可这等人物怎么肯一直留在基层,他们定然会靠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向上爬。
这种选择无可厚非,却导致优秀的人才通过流畅的上升渠道不断离开基层。最后导致上层中集结了大量优秀人才,下面却因为缺乏深耕而难有起色。想解决这种问题也不是没办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优秀人才派到基层去。赵谦曾经以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前一段他亲自为十几位最后一任到基层的部长送行……
赵谦把思路强行收回来,如果倭国能够提供劳动力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大宋现在一亿人口,大量人口都尝试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让一个个城市变成了人口密集的孤岛,所有运河运力都已经饱和,想打通城市间的壁垒只能依靠铁路这个新工具。
甚至没有与别人商议,赵谦直接批示“试试看”。然后赵谦又翻开之前看的报告,继续研究起现在农场的情况。农场情况有些好有些一半有些很不好。赵谦与河南路学社会长谈过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果气的会长拂袖而去。赵谦不生气,他觉得会长没有破口大骂就算是给面子了。
会长希望把所有农场都搞好,赵谦的看法是定出一个农场员工的基本条件,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就给他们一块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若是土地不够,就把一部分农场解散,把土地直接变成村里的土地。
看了一阵报告,赵谦愈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把所有人都变成社会劳动者并不容易,大家的基础相差太多。赵谦定下的农场合格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有沟通能力’。太多人连自己遇到什么都不知道,更遑论使用语言这个工具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人让他们怎么沟通?他们所说出的每一个词都和这个词本身代表的含义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
想到这里,赵谦提笔开始写自己的想法‘很多人没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所以他们并不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一个高度分工化的社会中,那些人只能从事某个环节的生产。在工厂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以及工艺流程,形成了一个环节的内在流程。掌握这个流程就可以做重复性工作。农场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结果,现阶段没办法如工业生产般有严格标准与工艺流程。所以任何一点变动都会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出了问题还无法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变动过程。所以排除一部分农场工人势在必行,那些适合人员组成的团队才可能获得突破,进而从他们的生产中总结出一部分符合规律的生产标准。’
写到这里,赵谦放下笔,开始任由思路飞舞。如果能组建起那样的团队,也许就可以给很多自行耕种的农民提供一部分可以模仿的对象。不过以农民的特点,他们真的能学会么?至少能看懂么?赵谦看过太多人其实毫无学习能力,他们只拥有老爹所说的人类本能的模仿能力。可是想理解一件事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单纯的模仿往往没有正面作用,甚至会导致很糟糕的结果。动作可以模仿,看不见摸不着的基本原理却无法模仿。
第261章 交易(二十)
“这是在向我显摆么?”秦玉贞放下手里的报告书,抬头问赵嘉仁。
“怎么叫显摆?”赵嘉仁反问。
“要是你不说,我都觉得这是你写的。”秦玉贞有些不屑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