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页

就在德军紧锣密鼓推进战役动作时,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也在听取总参谋部和莫洛托夫的报告,“从我们掌握的情报来看,德军似乎很快就要发动新一轮进攻,方向还是在中央战场。”

斯大林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问道:“有办法挡住他们么?”

华西列夫斯基迟疑了一下,最后坦白地说:“非常困难,敌人拥有装备优势,部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且……”

斯大林摆摆手:“你强调得这些我都清楚,我问的是办法,你和康斯坦丁同志的意见是一致的?”

“这……”华西列夫斯基有些犹豫,片刻后又道,“不一致,我的意思是继续退却,进一步拉大德军的后勤补给线。”

在昨天的形势分析会上,朱可夫做了下一步战略推演,认为德军很可能重复上一次战役的手法,在中央战场进攻并持续突破,逼迫红军从两翼抽调部队进行增援,一旦两翼削弱,德军就趁机进攻其中一翼。他认为不能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必须掌握主动,因此提出了中央诱敌深入,拉大德军距离,同时在12月份实施南北对进,截断德军退路并迫使敌人后退的策略。

朱可夫知道红军与轴心的差距,没把希望寄托在进攻战役的威力和有效方面,也不认为红军具备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只希望能迫使德军停下前进脚步,为苏维埃赢得冬季喘息期创造机会。

但华西列夫斯基这次有不同意见,他不看好朱可夫的以攻为守战术,他建议进一步撤退,别说伏尔加河右岸地区,如果德军想要,可一直放任他们进攻,哪怕打到乌拉尔山去。

第034章 第三次打击(6)

“说说您的理由。”斯大林掏出烟斗,面色平静地问道。

“朱可夫同志的策略在整体上当然是正确的,坦波夫、沃罗涅日和哈尔科夫这三个目标无论哪一个都是德军防线上的关键节点,只要我们能占领——不,只要能威慑到那里,德军就会被迫停止进攻,但我认为该策略有三个不能克服的缺点。”华西列夫斯基清了清嗓子,认真解释起来:

“第一,我军战斗力与德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中亚战场上表现尤为明显,德军整条后勤补给线依赖于里海东岸的登陆场,扼守登陆场附近的不过是一个德国师,15万余人,但我军利用2个军南北对进发动进攻,兵力超过6万人,足足是对方4倍,技术装备也略优于敌人,但在敌人的顽固扼守与空中力量绞杀下,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华西列夫斯基列举的战例是8-9月份之交在中亚战场上的一场小战役,在东线其他战场都陷入沉寂时,中亚方向激战不断,隆美尔率所部集团军在中亚狂飙突进1500公里,2个多月时间从里海东岸一直打到塔什干,重演了当初从托卜鲁克一直打到阿拉曼的故事。红军部署在这里的三线部队纷纷土崩瓦解,包括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等众多中亚国家和民族宣布独立,形成了“东线平静、中亚大打”的局面。

为挽回局势和面子,斯大林利用其它战场战事平息的有利时机,从远东和后方抽调了30万相对有战斗力的军队,试图消灭隆美尔所部。朱可夫没按斯大林的意图对隆美尔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因为他知道在中亚这么广袤的地方,别说30万,就是再加3倍兵力也不可能堵住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他仔细研究了对手在沙漠中的战斗经历,也向英国方面了解过情况,认为掐断敌军补给线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但时间并不站在朱可夫一边。他一方面受到斯大林的催促,一方面又因形势变化太快而无法按部就班。如果他有足够时间,他会将30万军队分散下去,以化整为零的办法慢慢骚扰德军漫长的补给线,只要拖到冬天,隆美尔这10万人一定会陷入窘境——要么被迫撤退,要么陷入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