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身正不怕影子斜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经·旧约·创世纪》
上帝也许是万能的,他创造了世间万物飞禽走兽,更了不起的是,他创造了人这种动物。也许是因为人本来就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所以具备了某些技能——思想与创造力。
五千年前,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却经常反成为野兽的宵夜。
在火药运用与军事之前,人类文明的脚步仍然保持着一贯的速度,拒绝任何跳跃性的发展。
当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之后,世界就大变样了,火车和汽车代替了马车,工厂和生产线代替了手工家庭作坊,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它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更改变着世界的模样,并且这个速度越来越快。
自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出现,预示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随着集成度的不断增大,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相继涌现。1968年人类可在米粒大小的硅片上集成1000多个晶体管,至1978年,在同样大小的硅片上就可以集成156万个晶体管了。
刚刚过去的1985年的10月,英特尔发布革命性的80386dx处理器,cu也从16位步入了32位的时代。对此,李思明只能隔洋兴叹,瞪眼干着急。
1986年的元旦就要到了,但是微星科技在深圳的微星大厦一楼的大厅里,只不过多了两个指示牌。微星科技公司在这年的11月末成立了两个研究中心或者叫做实验室的机构:晶圆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和集成电路(ic)应用设计中心。但是仅仅是挂牌而已。
前者李思明亲自担当主任,后者由苏成功领导17位科研人员进行集成电路的研究。同时,李思明兼任公司首席工程师,不过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机会表现出他在半导体领域内的过人之处。
李思明的岳父倒是沉不住气,在两个月内连续打了七个电话,询问进展,他似乎比李思明还要急切。可是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果能够,李思明愿意向西方的上帝、中东的真主和东方的佛祖保证,微星半导体已经发明了一种能够普及的技术,就连弄堂里的老太太,用一个扩散炉也可以轻松地制出半导体来。或者他还可以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保证,微星公司成功转型,涉足农业技术领域,培育了一种的稻种,不需要化肥不需要精心呵护,也可以达到亩产万斤的水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年代,李思明希望再一次重现。
事实上不行。所以,李思明只能老老实实地埋头于晶圆厂的建设之中,科技来不得浮夸,他明白还有大量的难题等着自己。与此同时,苏成功带着他的ic团队依靠已有一条试验用小型艺线,进行彩电用ic设计与研究,希望早日能用上自产的ic。
硅,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之一,因为处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区与非金属元素区的交界处,所以具有半导体的性质,适合于制造各种微小的晶体管,是最适宜于制造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材料之一。而地壳表面有用之不竭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矿石经由电弧炉提炼,盐酸氯化,并经蒸馏后,制成了高纯度的多晶硅,其纯度高达099999999999。晶圆制造厂再将此多晶硅融解,再于融液内掺入一小粒的硅晶体晶种,然后将其慢慢拉出,以形成圆柱状的单晶硅晶棒,由于硅晶棒是由一颗小晶粒在熔融态的硅原料中逐渐生成,此过程称为“长晶”。硅晶棒再经过研磨,抛光,切片后,即成为集成电路工厂的基本原料——硅晶圆片,这就是“晶圆”,整个半导体工业的“粮食”,在半导体行业来说称为前道工序。无论是cu,未来的手机、dvd的芯片,还是一些消费类的电子,比如彩电、音响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制造的。
国内也早有这个技术,在70年代以前,跟国外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在全国人民大办半导体工业的时候,那个老太太造半导体这个“大卫星”新闻,是那个年代报纸上吹嘘过的。
但是在高新技术这块,就像是短跑比赛,两个人在起点同时起跑,如果你想半途中想停下来喘口气,眨眼间,别人已经到达了终点。晶圆直径越大,表示技术等级越高,国内还止步于3英寸的技术,李思明曾经工作过的那家国营厂就是如此。而国外已经在使用5英寸技术、开发6英寸技术。因为晶圆越大,那么可以用来制造集成电路的晶片就越多,成本就越低,老板们都喜欢。
集成电路就是在一小块硅片上利用研磨、抛光、氧化、扩散、光刻、外延生长、蒸发等一整套平面工艺技术,在一小块硅单晶片上同时制造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并且采用一定的隔离技术使各元件在电性能上互相隔离。然后在硅片表面蒸发铝层并用光刻技术刻蚀成互连图形,使元件按需要互连成完整电路,制成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