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队继续在混乱的战场上寻找着一位素未谋面的士兵。他们遇上了一队正独立作战的伞兵,正是瑞恩所在的部队。但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也姓瑞恩的伞兵并不是他们要找的。小分队不得不踏上未知的拯救之路,这再一次预示着未来的艰难。

历经艰辛,小分队在付出两人阵亡的代价之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瑞恩,但是瑞恩却拒绝回家。这个情节很煽情,满足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士兵就应该参加每一次战斗,直到胜利或者死亡,即使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思明让瑞恩留在战场上,既让支持这一救援行动的人感到满意,也让置疑者到此为止,停止了置疑。

这段戏是最后的高潮,是在英国一个废弃的空军基地完成的。美工桑德斯花了两个月时间,鬼斧神工搭建了一个遭受过炮击的小镇和一座桥,这都是按照模型比例完成的,而且花费了大量金钱。

李思明的军事素养在这里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但为守桥的士兵设计了一套诱敌深入和伏击的战术。在这里临时演员只剩下那二百五十名美国军迷,绝对够用了,这次他们又一次过足了打仗瘾,因为这里远比登陆战要过瘾得多。

“导演,这么就拍完了?”有人还不甘心。

“伙计,你还想怎么着?难道你想让美军被屠杀殆尽?”李思明道冲着某位扮德军的临时演员说道。

“我们可是在为解放全欧洲而战啊,这是一项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怎么就这么完了?”有扮美军的也表示不满。没经历过真正战争的年轻人,总是对战争充满乐观,如果这不是演戏,恐怕就没有人这么“勇敢”了。

“那我们申请让五角大楼把你们送到中东去,让你们去维护一下中东的和平安定?出国已经这么长时间,我可不想你们家人报警说麦克肯纳公司将你们拐卖了!”李思明没好气地回答道,“一帮好战份子!”

出国拍片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想家是一定的,无规律的生活和全身心的投入,也让演员们颇感吃不消,只有这些军迷们是活蹦乱跳的。

“年轻就是好啊!”科波拉感叹道。

最高兴的莫过于“清洁工”卡尔森了,这个尽职的“卧底”每天不落地写一篇日记式的新闻稿,通地他的“秘密接头人”传回洛杉矶,培养了一大批读者,这些读者看这个流水帐般的日记,像是看悬念连载小说。李思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再管他,只要他不乱写就行。

在九月初的时候,李思明又带着这一个加强营规模的摄制组返回了洛杉矶,临时演员们就地解散。这些人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相互结识,成了朋友,这恐怕也是他们另一个收获吧,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生死之交!他们在镜头前几乎都有露脸的机会,只是最终要取决于导演和剪辑师的需要。人人都盼望着最终在影片中出现那么一两次,如果能有一个正面镜头那更好了。所以在回国之前,李思明的身边总是有人有意无意地转悠,跟李思明套着近乎。李思明保证在首映试的时候,一定会邀请他们参加,这才所有人高高兴兴地回国。

拍完了所有的战争戏,李思明感觉自己好像又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战斗,并且活了下来。事实上主要演员们也有这种感觉。

“战争是如此可怕,不论你是站在哪一方,都会有流血和死亡。”尼古拉斯·凯奇心有余悸,他饰演的是一位犹太裔士兵梅利西。

“还好,我还活着。”“菜鸟”布拉德·皮特感叹道,他扮演的正是大兵“瑞恩”,唯一受保护对象。

在美国本土的戏份不多,主要演员们也不必参与,李思明让所有的人休假七天,毕竟出国那么多天,让所有人跟家人团聚一番,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