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先让我看看吧。你刚才说导演是个中国人?”威廉·赫特问道。

“是啊,这是他的第二部电影。哦,对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已经在东部地区上映了,叫做《飞刀门》,你看了吗?”

“那部电影?我看了,很有东方气质的一部电影,怎么说呢?很神奇!不过我对他拍一部好莱坞式的电影的能力感到怀疑!”威廉·赫特担忧道。

“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我感觉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从编写分镜头剧本时我就有这种感觉。考虑一下,尽快给我一个答复,导演很有诚意的!”埃里克·格林伍德道。

“那好吧,我会慎重考虑的,在收到剧本三天之内给你答复如何?”威廉·赫特回答道。

威廉·赫特在后来不止一次提到这件事,他很庆幸他有一个担当助理导演的朋友,要不是如此,他就不可能获得这个让自己成名的机会。因为他在拿到剧本的时候,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我就是安迪,我就是那个在沉沦和桎梏中,不放弃希望的银行家!”威廉·赫特想到此处,已经坐不住了,他拿起了电话,要和朋友谈谈,他只希望无所不知的上帝让这个角色仍然空缺着。

“埃里克,是我,威廉。那个角色的人选还没定吧,我要演,片酬是小事情,我一定要得到这个角色!”威廉·赫特焦急地将自己的答复告诉了对方。

“那还等什么,收拾行李坐最早一班飞机过来吧。就差你一个人了!”埃里克·格林伍德在电话那头笑道。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自由’这是剧本中的最核心的一个词,但是围绕这个词,两位主角的表现却不同。”李思明看着两位主要演员,他对这对组合很是期待,“red对希望怀有恐惧——因为他也曾拥有希望。但他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时候,这也是使我们裹足不前和抱有消极思想的原因。摩根,我希望你能将三次听证会的区别表现出来,那就是一次比一次沉沦,仿佛已经习惯这种体制化的东西。而andy却不同,他同样沉沦,但他拥有希望,全剧中有三次高潮,他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朋友。威廉,我需要你表现出这个主人公平静的外表之下,有一颗不屈的心!”

“没问题的,李!”两人都很有信心。为了演好这部电影,两位主要演员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

李思明虽然也很有信心,但是他也为此做了准备。他首先要理顺这些从全国招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还有一批香港人,他必须确立工作评价的标准。香港电影人喜欢加班加点,而美国人却认为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属于自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李思明尊重美国人的习惯,但他更尊重人才,每一位提出好的建议的工作人员都会受到他的奖励,也许是一笔小额奖金,也许是一个礼物。

李思明是个导演,他也是老板,所以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和给予奖励的权力,这是一些导演羡慕的权力。当然在实际工作之中,小的麻烦当然是不断的,因为大家从未在一起共过事。李思明不怕麻烦,他为此不怕浪费胶片和金钱。

1982年8月10号,《肖申克的救赎》正式开拍了,俄亥俄州的那位名叫道格拉斯的公务员,已经将李思明的意见转达给了州政府,于是几天之后,李思明省了一笔开支。

不过李思明为了拍片,整修了监狱的一部分建筑,为此花费不菲。整部电影的画面大部分是阴暗的,这是李思明对色和光的要求,也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从而表现出这个“体制内”人性的压抑和沉沦,然后才有扬善和惩恶,最后才有西海岸风和日丽的风光。

“这监狱不错,还是单间!”曾智做为老板前来“视察”工作,“跟你当年住过的比一比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