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邑兵仅仅用两万多精锐,就有力的支撑起巢湖以东两百多里长的防线。
现在战局稳定下来,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禁军大将,李知诰怎么都不甘心表现得比韩谦稍弱吧?
从禁军兵力合理配置来说,将一部分淮西禁军转移到荆襄西北角的随州,从桐柏山与淮阳山之间的缺口,窥视北面的光州、霍州,从西北翼开辟新的战场,牵制、打击寿州军,不仅能缓解南线所承受的寿州军的压力,也能有效压制、削弱寿州军的力量。
仅仅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李知诰的上书建议,是再正确不过的。
只是大楚此时内部的局势有多复杂,平民百姓不知道,云朴子怎么可能不清楚?
随州作为荆襄的一部分,位于荆襄的西北腹地,郑氏恐怕早就将其视为不容他人染指的囊中之物了吧?
李知诰的上书,郑榆、郑畅以及作为邓襄防御使、右龙雀军都指挥使的郑晖,第一个便要跳出来坚决反对吧?
此外,李知诰如此建议,私心也是甚重,云朴子相信此时的杨元溥也应该能看明白。
而李知诰的私心,或者说李知诰身后晚红楼一系势力的私心,也很简单,实际就是仅舒州一地,实在不足以成为他们能蓄养数万精锐的根基之地。
目前左武卫军、左龙雀军的主要将领,都为李知诰拉拢过去,可以说是都出身晚红楼一脉,但下面的将卒却来自于兵部管辖的诸屯营军府。
沈漾此时一方面是控制诸将麾下的私兵规模,一方面使努力使各屯营军府的都尉、校尉的任命、选拔正规化,使更多的文职将吏充当其任,同时也尽一切可能削减军府兵户所承受的田租赋税,以确保大楚朝廷对基层将卒的掌控。
这时候兵部有序的安排军府兵户进入诸部禁军轮卫戍,李知诰等统军大将要不想引起哗变,也不能横加阻挠。
李知诰倘若想学棠邑,除了尽可能提高将卒的战斗力,使之更加职业化,更容易为其笼络,相当于是实行准募兵制,他们不直接掌握几个富庶州县,又要从哪里筹措额外的养军之资?
第五百九十九章 宫中(二)
云朴子没见着李知诰上书的奏函,但掰着脚趾头,心想李知诰以及他背后吕轻侠等人也能想到郑氏绝对不会坐视淮西禁军轻易就移驻位于荆襄西北腹地的随州。
此时黔阳侯及韩家与寿王府、与淮东同气连枝,暗通曲款,晚红楼一系为何要冒着往死里得罪郑氏的风险,上这样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