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页

楚臣[校对版] 更俗 1477 字 2022-10-23

隋时炀帝南巡时,扬州官府曾役民夫数万,在城西北的蜀岗东峰建造行宫,经岁乃成。

隋亡时行宫毁于战火,前朝初年有人出巨资修复遗址名为鉴园,有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

鉴园三百多年间几度兴废、屡废屡修,此时则成为扬州城外一处古迹随处可寻的山庄别园。

鉴园随着山势筑楼舍亭台,范围颇广,山上古树蔽日,曲折逶迤,攀登到半山腰,石铺山道,蜿蜒而陡峭,越过一座竹林,便见半山腰有一座十数亩大小的小湖,似一面明镜嵌于树石之间。

池塘的对面建有数间精舍,临湖的敞轩游廊里,好些人正围着一辆木车观看。

“这碾棉车最初乃是崖州黎人所传,又名搅车,经黔中传至五溪地,经历代工匠有诸多改进,更胜以往。搅车主结构乃是一对粗细不一的辗轴,用硬木所制,亦可在辗轴上包裹兽革,以免伤棉——翠瑶、小碧,你们两个人将这两根辗轴转动起来。”

王珺吩咐两名丫鬟,用转轮将搅车的两根辗轴转动起来,将辗轴的转动部位指给父亲王文谦看。

“爹爹,你看这里,辗抽粗细不一,每一须臾转动都有寸差,你再看女儿将棉籽喂入两轴之间,就在这转轴辗扎间,棉籽壳与棉绒便分离来,这实要比起用手剥棉籽快出太多!当真是巧妙无比……”

王文谦捋须看了好一会儿,看棉籽脱壳的速度确实不知道要比手剥棉籽快出多少。

秦汉之前西域便有棉花的记载,称棉如草,籽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当时就有棉花移植中原,但在皇家园林里更多是被视为观赏花草,而到前朝时,西域南疆才有较大批量的棉布传入中原,前朝便有“桂布白如雪、吴棉软如云”的诗句流传,中原及江淮地区民间也开始有少量的棉花种植。

然而限制棉花种植及棉布推广的,还是棉布脱籽、纺织要比麻繁复、困难得多。这最终使得棉织品昂贵无比,以致与丝织品一样,沦为世家门阀及官宦、宗室的专用品,而与平民无缘。

而又由于织造技术的限制,以及早年从西域流传过来的多为粗绒棉种,棉布的舒服性、美观感,又差丝织品一些,这又造成上流社会对棉织品的需求远远低于丝织品。

这诸多原因,都使得中原及江淮地区即便从前朝起就有区域种植棉花,但数量极为有限,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开。

棉的种植,其实不比麻难多少,而每亩地的产棉籽量也不比麻低多少,由此可见倘若真能用新式的碾棉车、大弓、多锭锤纺车,一旦将棉织品的纺织难度,降低与麻织品相当的地步,大举推广棉花种植,将是大有可为。

毕竟棉织品无论是保暖,还是穿着舒适程度,都远非麻织品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