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页

吴王李恪跟着一起去莱州,也就是威海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李毅虽然很想保持个人的私人空间,但是吴王李恪人很不错的,在长安城的时候对李毅就很多加关照,而且两人玩的也很投机,虽然李恪沉迷漫画无法自拔,总是找自己催更,但是李恪本身就是有这样子的人格魅力,在诸多皇子之中,就算李恪的人缘最好,交的朋友最多了。

什么?你说李毅也人缘好?李毅那是属于威望高,人缘好这个真的算不上了,许多的人去周王府投拜帖,那李毅是看都不看的,没听说过名字的人,那是接待都不接待一下,发掘人才?有那个必要嘛!我格物学院李个个都是人才!需要李毅浪费时间去发掘的?

再说了,李毅可是看过唐书的男人,对于贞观年间到唐高宗以及武则天时期,一些个有名有幸的名臣名将,那都是心里有数的,你说你名字我都没听过的,见你干嘛呢?

有本事去考科举吗,大唐的科举考试又不是应试的东西,考的都是很杂七杂八的,为官时候都能用上的各种知识,能过的了科举,别说我这个周王了,到时候皇帝没准都能见你呢。

李毅一大家子的人,再加上李恪一大家子的人,那行礼自然是没的说的,一大家子的人哗啦啦的收拾了十来车的行礼,再加上李恪带着老婆孩子,护卫等等,一起也有个两三百号人了,大家浩浩荡荡的就朝着莱州的方向进发了。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住海景房才行

从齐州到莱州,此行前去,有五百多公里,加起来的话路程接近一千一百里路了,不过一路上都是平平堂堂的大平原,官道修的又好,马车直接上路跑就完事了,估摸着三天就能抵达莱州了。

李毅权当旅游了,实际上本来也就是去莱州旅游的,当然了,对外是要宣传是去莱州检查水师防务的。

莱州这地方以前属于齐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城镇了,因为其不冻港的性质,从秦朝统一全国一来,莱州的地位就逐渐得到加强,作为对外重要的通商口岸,而到魏晋时期,由于衣冠南渡,江南得到了大开发,况且江南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产粮地,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是如此了。

到了隋唐之前,从江南出发的运粮队伍,如果是运往中原地区的话,很大一部分都会选择坐船沿着海岸线先抵达莱州,再运往中原,这样子的话就可以省去很多的路费和时间了,毕竟江南一带水路纵横,运输粮食的不便,那真的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的,来来回回的搬运粮食,耗时耗力不说,还平白消耗人力,海运就不一样了,那绝对的方便快捷啊。

隋唐时候,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让内陆运河逐渐取代了海运了,毕竟海运再靠着岸边也有被海浪打垮的危险,但是你在内陆河流的话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不过到了宋朝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不一定了,特别是北宋,很多时候需要往中原地区都是走的海运,一方面船太大了,运河不方便,另一方面就是造船的技术相当的成熟了,沿海的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唐朝时候的莱州已经颇具规模,大概有十来万人左右,大部分都是靠海吃饭的人,毕竟在海岸边上,想要种田几乎不太可能,海水的侵蚀大致了大片的盐碱地,这些地块显然是不适合种田的,靠海又适合种田的只有内陆河流入海口的地区了,一般盐碱情况会好一些。

莱州显然不符合内陆河流入海口这个条件了,莱州的粮食一部分是靠着打鱼,一部分则是靠着江南一带的粮食海运过来,作为对外主要的通商港口,来自东瀛扶桑,百济,新罗,高句丽的商人们,在莱州是数量并不少,他们来这里主要不是卖东西而是买东西回去的,和大唐做生意,经常是空着船来,满船回去,一趟下来利润颇丰,而且绝对不存在亏本的,大唐的货物,你放到哪里去都是闭着眼睛卖钱,这点自信绝对有的。

李毅来莱州之前,自然是派人快马加鞭的过去通知一声的,说什么微服私巡,那都不是存在的,万一要是遇到个什么麻烦事情,或者干脆就是不小心和官署之间闹出矛盾误会,被刁民讹诈等等,那不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吗,那肯定是跟官署提前通知啊,有当地的官署衙门能够提供服务,还能够好好在海边玩玩,何乐而不为呢?

莱州别驾自然是提早的收到了周王殿下的来信了,说句实话,莱州别驾是有些懵逼的,你说周王殿下好好的在长安城,被派遣到了齐州去督造水师,怎么就跑到我们莱州来了啊?这窜的也有点太远了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