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幸亏李毅他们碰上的是新贵族的部落,若是碰上旧贵族部落,那不用说的了,绝对是一场恶战,那些原本就想着推翻松赞干布,恢复到天大地大我最大的旧贵族们,能容许吐蕃和大唐结盟?这不是断他们自己的路子嘛!
第六百二十七章 草原大帐
与早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原华夏民族互相融合为一体的鲜卑不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诸部落,在此之前极少的有何中原文明发生冲突的记载,两个民族之间更不存在交流和沟通了。
论其原因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在此之前的吐蕃一直处于相当原始的社会环境,整个青藏高原也都是细碎的分裂状态,青藏高原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别人上不来,他们下不去,当然了,下面的人也没有谁想上去,青藏高原西边不用说了,就是印度半岛,这年头是各个大小不一的国家,其中最权威的叫做天竺,他们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文明程度较高,东边就是川蜀陇右乃至中原,这些都是华夏文明的根据地,在古代大一统的华夏文明寻常情况下都是“我大x天下无敌啦!”这种状态。
谁没事干想去青藏高原上去过苦日子啊。
而吐蕃的大一统,到了松赞干布这一代,也才算刚刚统一,严格意义上来说,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真正统一吐蕃的赞普,对于吐蕃而言,松赞干布的历史地位就如同我华夏王朝的秦始皇了。当然了,经过一千多年的入侵混种与同化,大唐时候的吐蕃民族早就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正因如此,吐蕃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向来都是神神秘秘的如同盖了一层薄纱一般。不过他们总体而言还是类似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鲜卑族的影响,鲜卑族在五胡乱华时期进入中原,慕容一脉也进入青海之上,进而影响了吐蕃,这已经是几百年之前的事情了。
而一般的中原人普遍认为,游牧民族是没有聚集地点,并且终年都在大规模的迁徙,逐水草而居。这一个观点,说他对也对,但是也不全对。
首先,游牧民族是有聚集地的,吐蕃最著名的聚集地自然就是首都逻些了,而首都这个概念实际上也是松赞干布仿照大唐提出来的,而聚集点一般都会选在水草丰美之处,一般情况下而言还非常的隐蔽,一个部落会同时拥有几处这样的聚集点,在不同时节进行小规模的迁徙,进而达到轮休草场的目的,毕竟在一个地方放牧的时间太长,牛羊会把草根都给吃干净的,这年头的游牧民族又不会播种草籽,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农耕游牧互相合作,用农田在冬天农休时候种植牧草来供给畜牧,更没有大量的玉米棒子和秸秆这些东西做成饲料供给给畜牧业。
所以定点畜牧在这个年代的草原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只有不断在几个草场之间迁徙,才能勉强生活了。
而中原王朝进攻草原游牧的时候,大多以失败告终,亦或者干脆就不进攻,只能被动防守,甚至被迫建造起了长城来保护自己,原因也就在这里了,因为游牧民族的有生力量是经常会迁徙,而且拥有自己隐秘的驻军牧场,大漠草原那么大,又没地图又没gs的,中原王朝的大军进去也没城市和乡镇可以补给,自己补给的话补给线过长,无法保护,根本就是在给草原游牧送补给的,人家随随便便给你补给线切断,大军合围,就给你大军吃个干干净净了,反手就入侵中原,大肆侵略一番了。
正因为如此,大汉时期的卫青,霍去病两人能够击败匈奴,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人不是路痴,而且军队之中有大量的匈奴降将给当二五仔指路的缘故,让卫青霍去病的军队,就算进入草原,也能很快找到游牧民族的聚集点,而后就地取食,就地补给,这样才能做到以战养战。
至于一般人带领大军进入草原,想着以战养战青史留名的人,大部分都丢人还丢命。
吐蕃自然也是如此,而这一点李毅先前并不知道,所以当乞伏买带着李毅他们在草原上奔行了两日后,来到了一处规模相当庞大的聚集点的时候,当看到眼前一片一片接连仿佛无穷无尽的圆顶毡帐,仿佛要将宝石蓝色一般的天空都给遮蔽起来,而吐蕃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在其中忙碌中,有的忙着将兽皮晒起,有的忙着清理帐篷边上的积雪,有的在处理杀死的牛羊的肉,有人拿着一小袋的茶叶,试图换取足够过冬的肉食,而那些孩子们则穿着厚重的皮毛,在雪地之中学着大人那般模样,互相摔跤较劲,有孩子骑着和自己身形完全不相匹配的马匹在雪原上追逐。
这所有的一切,在大唐都是难以见到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