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若想阻拦和亲,其一,则需说服陛下,使陛下得知吐蕃虎狼之心,不可不防,与其和亲寄托于吐蕃因此温顺,倒不如先发制人,进军吐蕃,将其重创,断其臂膀,只不过此法陛下不会采纳的可能性较高,毕竟先前并为听书巴蜀之地有陈兵进军吐蕃之准备,现在开始准备估计要到明年才能进军,到时候薛延陀若真有反心,恐怕也会做好准备了。”
“至于其二,则是设法安稳住薛延陀,以媚娘所知,漠北草原,并非只有薛延陀一家独大,回纥、契丹、突厥等部都苦于薛延陀日久,若是能想法设防说动回纥、契丹、突厥等部与薛延陀对抗,我大唐再对薛延陀晓之以理,以上国之威劝服,令其遣使入朝谢罪,以陛下的脾性,北方之困若解,就有三成把握不会同意吐蕃的和亲之请了。”
“第三,也是媚娘觉得可行性最高的方法,那就是拖。”
第四百七十九章 自强不息
武媚娘所说的“拖”自然就是要拖住禄东赞。
禄东赞此番前来出使大唐,就是为了迎娶大唐公主,而如果娶不到大唐公主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禄东赞回去吐蕃以后,松赞干布那边即可就会出兵继续攻打骚扰大唐边境了,在北方有薛延陀威胁的情况下,大唐想要抽出兵力去对抗吐蕃,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如果给禄东赞一种:我这次出使八成就能成功了!这样子的错觉,不过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然后我们再来一句:哎呀,这个可不能怪我啊,我是很想促成这次的姻亲的,但是奈何天公不作美,你们没有通过考核啊,要不明年再来一次,通过考核我们就嫁公主!
差不多就是这样子的方式,作为吐蕃那一边的话,从道理方面就直接落了下乘了,我们大唐并非没有给机会,只是你们吐蕃没把握住罢了。
只不过这个方法并不稳妥,一次两次还好说,但要是第三次,恐怕吐蕃就没那么多的耐心了,到时候不管占不占理都会有战事发生的。但是这确实是目前李毅能做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最主要的是,这个成功几率很高,汉朝时期,汉朝皇帝喜欢用和亲来获取国家的利益,这一点在大唐时候也被继承了下来,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和胡族和亲过,不过李世民要做的更加有颜面一些,他是封了宗亲女作为公主和亲给突厥人的。
只不过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打不打仗,还真能看你一个和亲公主的脸色不成?
实际上,朝堂之上对于吐蕃的和亲请求也是分为两派的,反对派认为,大唐可以凭此一举将吐蕃拿下,而且就算不拿下也没有必要以和亲这种形式终结。和亲派认为,吐蕃海拔过高,地理环境恶劣,攻城难守城更难,拿下吐蕃对当时的唐朝来说收益远远不如两国交好,还不如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历史上说,大唐的这次和亲,是对吐蕃的一种恩赐,并非是被迫的,但是这种说法,却完全规避掉了历史上贞观十四年薛延陀陈兵大唐边境的事实,如果没有薛延陀做出一副要进攻的姿态来,李毅估计李二对于吐蕃的和亲求情,依然是会拒绝的,毕竟先前已经拒绝过一次了,你松赞干布刚刚打过我们大唐不久,我大唐还嫁公主给你?说是恩赐,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人说说好听点而已,实际上,历史上的和亲,确实是吐蕃借着大唐北疆边患的机会,逼来的和亲。
对于这次和亲,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外交,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外交官之一。这次和亲为两国带来了30多年的和平,文成公主的入藏将当时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带进了吐蕃,让吐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国力迅速提升,成为了整个唐朝边境最大的隐患,670年,薛仁贵率领十万大军与吐蕃军为争夺西域领土在大非川进行作战,最终被吐蕃四十万大军围歼。这也是薛仁贵军旅生涯最惨痛的失利。之后便开始了唐朝与吐蕃长达百年边境之争。虽然中间有过断断续续的结盟,但是当两国的利益存在冲突时,战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当时唐蕃边境的百姓深受战争之苦。
在之后唐朝也多次和亲,但是历史证明,并没有什么用,多数都是自取其辱,只要唐朝出现弱势,那些被和亲的契丹,奚族,第一时间就是杀和亲过来的唐朝公主祭旗,表明自己反唐的态度,然后到唐朝烧杀掳掠一番,等被打败了,就摇着尾巴再求和亲,你真以为这些胡族是为了和平跟大唐和亲的?可拉倒吧!他们都是为了和亲带来的嫁妆,里面金银珠宝不提,工匠技术才是无价之宝!
唐朝历史上就有一个悲催的和亲公主宜芳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安排宜芳公主远嫁奚部和亲去了,出嫁之前宜芳公主作了一首诗:“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光从诗词来看,都能看得出来宜芳公主多么的伤心欲绝,不愿出嫁胡塞之地,但是所谓的国家利益之前,她一个小女子的想法又有何用呢?宜芳公主出嫁之后没半年,就被丈夫杀了祭旗了。奚族该打你还打你,管你送多少公主?
所以在李毅看来,和亲真的是最臭的一步棋了。